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里,掌握一门内功心法是独步武林的基础。在汽车电子领域,也有着这样的内功心法——V模型的开发流程。
开发模型有很多,包括增量式、原型式、螺旋式、喷泉式、W模型等,但在实际开发中,V模型被应用最多。所以,掌握好这门心法,才能更好地做好开发工作。
汽车开发的基本模式
你我都知道,在汽车开发过程中,汽车概念首先被分解成系统和组件,然后重新整合成整车,那么怎么拆就是一个问题。
当前,新能源整车及三电系统的设计开发主要采纳ASPICE V模型开发模式。
ASPICE全称为“Automotive Software Process Improvement and Capacity Determination”,即汽车软件过程改进及能力测定模型,是汽车软件的开发过程标准。
而V模型是一个软件开发过程模型,它强调测试和软件开发各阶段之间的关系。在系统开发活动中,最为常见的开发模型是V模型。V模型因其开发过程展现的形式与英文字母“V”非常相似而得名。V模型具有与瀑布模型相同的顺序设计过程,每个阶段都必须在下一个阶段开始前完成,同时相应的测试计划应与对应的开发阶段并行进行。
软件开发V模型,图源|《智能汽车:电子电气架构详解》
V模型从瀑布模型而来,1970年温斯顿·罗伊斯(Winston Royce)提出瀑布模型,将软件生命周期分为若干阶段和固定的顺序,形如瀑布流水,最终得到软件产品。
瀑布模型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写、软件测试、.运行维护。
瀑布模型的优点是为项目提供了按阶段划分的检查瀑布模型查点;当前一阶段完成后,只需要去关注后续阶段;可在迭代模型中应用瀑布模型。不过,瀑布模型各个阶段的划分完全固定,阶段间产生大量文档,极大增加工作量。此外,由于开发模型为线性的模型,用户只有等到过程末期才能见到开发成果,从而增加开发风险。更重要的是,早期错误可能要等到开发后期的测试阶段才能发现,进而带来严重后果。
V模型则是Kevin Forsberg & Harold Mooz在1978年提出,V模型强调测试在系统工程各个阶段中的作用,并将系统分解和系统集成的过程通过测试彼此关联。
实际生产中的V模型
不过,光是这么个模型,其实还是很理想化的模型,在实际生产中,V模型要复杂的多。
在实际的软件开发过程中,鉴于测试验证的反复性、功能需求的迭代更新等多重因素,往往会涉及多个版本的发布。因此,真正的开发流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小V”模型串联而成,这些“小V”模型共同构建了一个更为宏观、综合的“大V”模型,以适应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复杂软件开发模型示意,图源|《智能汽车:电子电气架构详解》
在实际运作中,整车的开发任务又会被切割到各个域,然后又被逐渐分解到系统、部件,以及部件内的组件(软件、硬件、机械等),所以整个V模型会更为复杂。
如下图所示,每个车型的研发周期可以看作一个独立的“大V”模型,“大V”模型中的子研发阶段(系统集成节点之间)可以看作“小V”模型。每个系统研发周期可以视作独立的“大V”模型,它又由多个“小V”模型串联而成。
整车开发中的V模型分解示意图,图源|《智能汽车:电子电气架构详解》
V模型开发结构明确划分了设计开发与分析活动(位于模型左侧)以及设计结果的测试与验证活动(位于模型右侧),两侧互为补充,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且严谨的开发流程。
从V模型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出,测试验证环节与开发环节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是系统开发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尽管当前许多车企从互联网领域借鉴并引入了“敏捷开发”的理念,但汽车类的设计开发流程依然以V模型作为其主干结构。
ASPICE设计开发流程,图源| RIO电驱动
V模型上的工具
那么在每个阶段,又有什么工具,来支持各个阶段的开发工作。以下是对这些阶段的工作目标,常用工具链及其相应的供应商:
1. 需求分析阶段
需求管理工具:DOORS(IBM),Jama Software,Polarion(Siemens)
需求建模工具:Enterprise Architect(Sparx Systems),MagicDraw(No Magic)
2. 系统设计阶段
系统建模工具:Enterprise Architect(Sparx Systems),Rhapsody(IBM)
仿真和验证工具:Simulink(MathWorks),Modelica(OpenModelica)
3. 详细设计阶段
软件设计工具:UML建模工具(如Enterprise Architect,MagicDraw)
硬件设计工具:Altium Designer,Cadence,Mentor Graphics(Siemens)
4. 实现阶段
集成开发环境(IDE):Eclipse,Keil(Arm),IAR Embedded Workbench
版本控制工具:Git,SVN(Subversion),Jenkins
5. 单元测试阶段
测试框架:Google Test,CppUnit,JUnit
测试覆盖率工具:gcov(GCC),Bullseye Coverage
6. 集成测试阶段
集成测试工具:Vector CANoe,National Instruments(NI TestStand),VT-System(Vector)
仿真工具:Simulink,MATLAB
7. 系统测试阶段
测试管理工具:HP ALM(Application Lifecycle Management),JIRA
硬件在环(HIL)测试工具:dSPACE ,ETAS LABCAR ,Vector Informatik
8. 验收测试阶段
工具链和供应商:HP ALM,JIRA,TestRail(Gurock)
9. 维护阶段
问题追踪工具:JIRA,Bugzilla,Redmine
配置管理工具:Git,SVN,Perforce
把敏捷开发加入V模型
最近一段时间,汽车交付越来越快,甚至出现一年一车的盛况。V模型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V模型的测试过程是在开发过程的后期进行的,这意味着问题在测试阶段被发现可能会导致较高的修复成本。
为了补足V模型的缺点,将敏捷开发和V模型结合使用是全新的方法,也就是将敏捷原则嵌入到V模型中。
顾名思义,敏捷开发是一种迭代式、增量式的开发方法,强调对需求变化的快速响应和持续交付有价值的软件,将其用于产品的开发,实现敏捷迭代。
通过结合敏捷开发和V模型,可以实现对汽车软件开发过程的全面评估和改进,提高产品研发质量和可靠性。
结合完大改长这样:
原本按照V模型按部就班走,每个环节走得都不一样快,走得快其实就可以有时间喘口气等一等。当加入敏捷思维之后,这基本是一种让大家都闲不下来的方法,一段时间内可能会比较容易提升效率和效果,但长久来看,如何通过激励措施持续运作下去会是一个问题。
转变并非易事,汽车行业几十年来一直遵循V模型开发流程,未来怎么融合,也是现阶段在考虑的事情。原文:想做好汽车软件开发,先练好这个内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