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千年雄关这片热土上,脱贫攻坚的号角响彻每一个角落,脱贫攻坚的红利润泽每一个贫困群众,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潼关县如何交上脱贫攻坚"合格答卷"。近期,县委改革办成立课题组深入全县进行多次调研,形成了《潼关县"党建引领 产业脱贫"的经验启示》调研报告。
潼关县位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被称为"陕西东大门",是陕西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片区县,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031户15958人,贫困村14个,历年脱贫4687户15479人,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末的13.43%下降到0.39%。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3149.08元增长到2019年的9722.53元。脱贫攻坚工作连续三年荣获省级成效考核良好格次,先后被评为全省建档立卡动态调整工作先进单位、绩效考核工作"优秀"格次,全县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效,交上一份圆满的收官答卷。
一、潼关脱贫攻坚的工作成效
(一)减贫任务全面完成。紧盯年度减贫任务,按照"一户一案、一人一策"逐户逐人研判,建立工作台账,落实帮扶措施,各年度减贫任务全面完成。2014年-2016年脱贫3767户12443人;2017年脱贫652户2222人,完成责任书目标任务的105%;2018年脱贫227户720人,完成责任书目标任务的105%;2019年脱贫41户94人完成责任书目标任务的105%。今年,剩余的343户478人贫困人口已完成所有规定的退出程序和系统标注,实现全面脱贫。
(二)产业扶贫全面覆盖。全县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8017.9万元,其中产业扶贫项目资金10771.18万元,基础设施项目资金6026.47万元,其他项目资金1220.25万元。共实施基础设施类项目147个,产业类项目150个,农村水、电、路、渠、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有效改善,贫困村和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明显优化。采取订单种养、产业托管、股份合作、土地流转等带贫益贫模式和贫困户自主发展补助、龙头企业 合作社 贫困户、"功能性党支部 "等方式,实现了1831户贫困户和7户边缘户中长产业扶持全覆盖。
(三)稳岗就业成效突出。建立贫困劳动力实名制登记台账。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和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认定社区工厂和就业扶贫基地各6家,开发公益专岗130个,特设公益岗位99个,保洁、护林、交通和光伏等公益岗位252个,组织各类技能培训1464人次。通过线上招聘、开通外出务工专线、点对点输出等形式,共帮助8892名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实现了有劳动力贫困户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的目标。
(四)志智双扶激发动力。开展专题宣传教育,累计举办扶志扶智专题讲座300余期,讲习活动636场次,"村村行"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新春故事会"等活动120余场;建立爱心超市26家,引导贫困群众通过主动参与劳动、获取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等方式,改变"等靠要"思想。开展最美系列评选表彰活动,累计表彰"脱贫致富之星"45名、产业致富带头人30名。组织回乡教师、大学生开设"假日课堂",关注留守儿童,提供各类辅导,引导贫困儿童树立"学习改变命运""知识就是财富"的价值取向。全县"崇尚劳动、脱贫光荣"的氛围不断浓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五)长效机制促衔接。印发了《潼关县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实施方案》,出台了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县镇村长效机制311个,不断巩固提升攻坚成果,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其中在县级层面建立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全县产业扶贫带贫益贫长效机制》、《潼关县村集体经济发展指导意见》、《潼关县农村集体经济"三资"管理办法》、《潼关县关于发展农村庭院经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指导意见》等19个长效机制;指导镇村及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健全完善292个长效管理制度,实现了各项机制制度纵向到边全覆盖,横向到底零空隙。
二、脱贫攻坚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潼关县始终坚持以"党建 "为统领,以"抓党建、强基础、谋发展、兴产业、促脱贫"为主线,因势利导将党建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成功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 产业脱贫"的新路子。
(一)党建引领,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坚持党建领航,把党建工作真正融入脱贫、服务脱贫、推动脱贫,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和党员带头作用。为政之要,重在实干;实干之要,重在落实。
一是压实主体责任。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打赢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领导小组会听取工作汇报,研究解决问题;构建了"三级书记"齐抓,"八办五组"和工作专班强力推进,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一线督战、分管领导一线督查,人大、政协领导一线督导,省市县117家单位包联,27名第一书记和162名驻村队员下沉一线、1750名干部结对帮扶的大扶贫格局。
二是成立专班助力脱贫。成立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扶志扶智等14个工作专班,坚持"拉单挂账、办结销号"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三排查三清零""五排查五确保"百日冲刺工作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安全饮水提升、"两房"建设等重点问题,推动各项部署和工作措施落地见效,确保脱贫攻坚成色足可持续。
三是尽锐出战凝聚合力。全县每村1-2名县级领导挂帅,3-5个部门帮扶,每名干部包联1-2户贫困户,剩余贫困户、监测户、边缘户实行科级干部和包联干部双包联。全体县级领导工作下沉一线,镇(办)、行业部门领导重心到组到户,包联干部定期入户,形成了尽锐出战、合力攻坚的良好态势。
四是创新基层党建模式。推行"党组织 贫困户",由村党支部书记带头,村民自愿入股,贫困户资金托管,成立合作社、企业;让贫困户享受保底分红 盈利分红,为全县60%贫困户提供基础收入保障;建立"党员 贫困户"结对帮扶,组织村党员、致富带头人、产业大户、企业党员每人包联3—5户贫困户,每个党员示范户包抓1—2名贫困户,全县471名党员产业大户结对帮扶贫困户1400余户;深化"党建 人才",每年拿出200余万元人才专项资金,与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对接,招聘紧缺型人才,柔性引进专家教授。
(二)四大产业,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该县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积极围绕潼关肉夹馍、软籽石榴、花椒、光伏发电等四大特色,有效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一是肉夹馍成为强县富民金字招牌。大力推动肉夹馍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出台了支持潼关小吃发展的优惠政策,投资建设占地2000亩的食品产业集聚区,为食品加工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孵化基地"。截至目前,肉夹馍食品加工企业已发展35家,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潼关肉夹馍"连锁店2000余家,年产值突破2亿元。盛通公司以农民入股的形式共帮扶贫困户460户,累计给贫困户分红42.9万元;将京东潼关特色馆改为扶贫馆,现已销售扶贫产品52万元;同时制定政策,对于有创业意愿的贫困户对其计划进行创业培训,帮助自主创业,免费支持开设加盟店,预计每年为其增加收入约5万元。
二是软籽石榴成为群众脱贫致富果。印发了《扶持发展软籽石榴产业优惠政策的通知》,明确规定对发展软籽石榴产业的新型经营主体、农户每亩补助1000元,并优先配套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编制了《潼关县软籽石榴系列标准》,成立了潼关县软籽石榴协会,建成省级"双认证"实验室,完善了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聘请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2位专家,采取定点指导、巡回授课等形式,在品种创新、果园管理、果品储运、品牌维护、市场营销等方面提供技术服务。目前,全县共种植软籽石榴3万多亩,总产值可达1.5亿元,软籽石榴已成为助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带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主导产业。
三是花椒种植成为农民致富大产业。该县紧扣"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结合塬大、沟坡地多的实际,鼓励群众种植大红袍、秦安、凤椒等品种花椒,全县花椒种植面积达13万亩,产值突破4亿元,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带动全县更多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目前,印发了《潼关县花椒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成立了县花椒协会、花椒为农服务中心,设立农资农机具、电子商务、技术推广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部,聘请省内外花椒行业专家教授8名,组建花椒产业服务队60余人,在全县各镇村设立服务网点26个。
四是光伏发电成为村集体支柱产业。积极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子,建设贫困村村级光伏电站,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群众可持续脱贫。目前,全县建成38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总装机容量1871.6千瓦,累计电费收益177.74万元,带动贫困户373户,设置公益岗位61个、临时劳务岗位24个,收益的80%用于公益岗位和公益劳务支出,脱贫攻坚结束后将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9–27万元。
(三)立足实际,探索脱贫典型经验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该县形成了一些亮点经验和制度成果,为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保障。
一是"四跟四走"模式成为产业扶贫的有效途径。探索建立了"政府担保,让资金跟着穷人走;干部引领,让穷人跟着能人走;保底分红,让穷人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风险管控,让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形成了"政府 银行 企业 贫困户"、"致富能人 合作社 贫困户"、"企业分红 劳务增收"、"红色股份拨改投"等一批产业扶贫新模式,财政共投入资金5161.5万元,实现了全县贫困户产业扶贫全覆盖,为实现产业脱贫发挥了巨大作用,受到了省市的高度肯定,陕西电视台、渭南电视台和渭南日报相继作了专题报道。
二是小小"讲习所"为脱贫攻坚注入"大"能量。以干部讲政策、专家讲技术、能人讲经验的形式组织扶贫干部、农业科技人员、致富能手、脱贫明星,围绕各类扶贫政策讲解、技能培训、创业经验分享等内容,采用群众会、报告会、院落会、田间会等灵活多样的讲习形式,突出"贴近群众、方便群众、满足群众"的授课特点,构筑了镇(办)和村(社区)两级完备的讲习阵地,切实提高了帮扶干部的帮扶能力。镇村两级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启民智、聚民心、促民富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这一做法多次被省、市宣传推广。
三是"功能性党支部 "引领产业扶贫走上"快车道"。依托村级党组织平台,采取支部搭台,合作社唱戏,贫困户参股的方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按照"四跟四走"思路和统一管理、统一种植、统一技术、统一指导、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模式,确保了贫困户的长期稳定脱贫增收。全县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7个扶贫专业合作社,共带动贫困户1831户,实现了有劳动力贫困户产业扶持全覆盖。
三、脱贫攻坚的经验启示
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后,要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下一步必须抓好农村人才培育、主导产业培育、长效机制落实等三方面重点工作,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一)积极实施农村人才培育工程。大力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选择创业意愿强、创业基础好、带动能力强的种养殖大户、乡村能人等作为选拔培育对象,加强培养培育,使其更好地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加大对贫困群众技能培训力度,建立贫困户产业发展"一对一"保姆式技术帮扶机制,不断增强"造血"功能,培养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支持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在外打工、创业有成的农民工、企业家回乡创业创新,不断充实乡村人才队伍。
(二)科学规划培育扶贫主导产业。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选准扶贫主导产业,包装扶贫产业项目,引导集聚规模发展和全产业链发展。立足我县实际,重点培育建立岳渎石榴、永丰塬肉夹馍、古渡坊旅游、全县优质花椒四大扶贫产业基地。积极推行"四跟四走""功能性党支部 "等扶贫模式,通过多种形式,将全县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嵌入产业链,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和产业帮扶机制,实现贫困村、贫困户的稳定脱贫增收。
(三)认真完善落实各项长效机制。完善落实《产业扶贫带贫益贫办法》《产业扶贫项目实施管理办法》,鼓励贫困户通过自主发展产业、在产业园区务工、扶持资金入股村集体产业等方式稳定增加收入;完善落实《扶贫资产管理办法》,明确资产权属关系,夯实扶贫资产监管和管护责任,确保扶贫资产保值增值,发挥效益;完善落实村卫生室、农村电力设施、村级道路、农村小型供水灌溉工程等基础设施运营管护办法,确保长久发挥作用,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基础。
潼关县委改革办副主任 王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