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才资源
为更好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大科学教育”格局,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5月17-19日,由广州市教育局和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指导,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香港科技教育学会、澳门科技创新教育学会和澳门科技教育协会主办,广州市第二中学、澳门培正中学和(香港)中华基督教会谭李丽芬纪念中学承办的2024穗港澳科技教师广州交流参访活动在广州市第二中学举行。活动得到广东科学院、广东省科协事业发展中心(广东科学馆)、澳门科学馆、澳门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暨南大学的大力支持。广州市教育局市管一级调研员李长庚、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科学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丁邦平教授、广州市第二中学党委书记黄学松、广州市教育局国际交流合作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二级调研员黄冕、广州市教育局科研处四级调研员邱国俊、广东省科学院合作促进部副主任公长春、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吴新华、澳门科技教育协会会长麦培荣、香港科技教育学会会长郑加略、香港德爱中学校长曾佩琪、深圳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会长刘海峰、阳江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会长利炳卓出席了开幕式。
活动期间,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第37协同组第二次会议、2024年广州市高中通用技术学科学生过程性项目作品和学校实施项目化教学成果评比、展示及培训活动也在该校隆重举行。
紧密合作 为培养优秀人才努力奋斗
广州市第二中学党委书记黄学松致欢迎辞时表示,近年来,广州市第二中学坚持“顶天立地”的校训和“元元传承 厚德格物”的办学理念,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一校两核三段四区五元”的广州二中教育集团办学格局。学校以科学教育为特色,依托黄埔区科学城、湾顶明珠南沙等区域的优质资源,在广东省科学院、广东省科协事业发展中心(广东科学馆)、澳门科学馆、华南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暨南大学、澳门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支持下,努力构建大科学教育格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此次活动的主题是“科学教育 ”,既是对学校科学教育特色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未来科学教育发展的殷切期望。期待通过本次活动,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们深入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探讨科学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新途径,为推动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广州市教育局市管一级调研员李长庚致辞中说到,穗港澳三地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教育领域有着深厚的合作基础和广泛的交流空间。此次交流参访活动,旨在通过搭建穗港澳三地教师教研的桥梁,建立起可以常态长效实施的交流机制,不断丰富和完善科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共同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的高质量发展。广州市教育局一直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工作,通过参与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建设,探索推进“一核五维”的科学教育模式,实施三年攻坚九大行动,打造新时代科学教育广州模式。
作为2024年广州市高中通用技术学科学生过程性项目作品和学校实施项目化教学成果评比、展示及培训活动的主办方,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吴新华致辞表示,本次活动以“天工开物”为主题,旨在总结提炼项目化教学的有效模式,进一步推动实施项目化学习,形成一批可推广的经验和成果。这不仅有助于提升高中通用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也有助于推动科学教育的深入发展。通过项目化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原理和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项目化学习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持。“今天不仅会展示学生们精心创作的过程性项目作品,还将分享学校实施项目化教学的成果。”
名家荟萃 共探科技教育心得
启动仪式后,穗港澳三地以及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第37协同组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代表共聚一堂,通过教研的方式,分享科学教育亮点、交流成功经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活动邀请了多位高校专家学者开展教研活动,从理论维度提升科学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教育研究中心的丁邦平教授分享了《从大科学到大科学教育——国家级科学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建设的初步探索》经验心得。他向大家介绍了什么是“大科学”?如何理解“大科学教育”?以及试验区和实验校大科学教育建设的探索。他指出,“大科学”是相对于20世纪以前的“小科学”而言的,是20世纪以来各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型科学。在“小科学”时代(19世纪)科学教育可以看做是“小科学教育”,这在我国以往的科学教育中造成的问题非常明显。大科学教育在我国的兴起并不偶然,它是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选择。从已经颁布的政策文件看,科学教育决策者心目中的“科学教育”不仅仅指科学教育,还包括校外非正式的科学教育;不仅仅指综合的科学教育(如小学科学),还包括分科的科学教育(理化生地的学科教育),即理科各学科教育;特别是,不仅指纯粹的科学教育,还包括信息技术/信息科技和通用技术在内的技术教育。因此,可以说我国课程政策层面上的科学教育远远超越了传统的科学教育观念。
香港科技教育学会会长郑加略老师向大家讲述了他从教30多年的经历:见科技是科技,见科技不是科技,见科技又是科技。1986年,“设计与科技”专业毕业的他成为了一名科技老师,潜心带领学生创作科技作品。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校长让他兼任音乐老师,让他从此走上了探索如何把科技与音乐融合的道路。前几年,因为音乐生源减少,他再次回归当科技老师,开启了他制作乐器的乐趣。至今,他已纯手工制作了管风琴、二胡、吉他等多种精美洋气、音色标准的乐器了。
此外,活动还围绕“明方向、定目标、建课程、扩基地、搭平台、乐开放、变评价、有保障”等关键要素征集相关文章,并形成《第四届穗港澳STEM教育联盟成果集》,为全国学校开展科学教育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实地考察 “零距离”接触前沿科技
活动不仅有“读万卷书”的思想交流、政策学习环节,还安排了“行万里路”的“走出去”环节。5月19日,与会人员走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在高校与最新的科创成果与科创教育“零距离”,开拓科学教育的视野;探访国内首座深水科考码头——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探秘智能化岩心库以及“海洋地质二十号”多功能新型科考船,感受新质生产力带来的科创新动能。
广州市番禺区星海中学的科技教师李文杰告诉记者:“很荣幸能参加此次穗港澳科技教师交流活动,不仅收获到穗港澳三地还有北京、重庆、阳江等多地科技教育的经验,还参观学习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元宇宙联合创新实验室和智能海洋科考等高新科技基地。丁邦平教授、刘海峰老师、郑加略会长、罗劲柱校长分享了他们的从教生涯,让在席的科技教师们倍感科技教育的任重道远,需躬行践履。”
记者在广州市高中通用技术学科学生过程性项目作品展现场看到,广州市增城区高级中学的范卓晖同学带来了《智能提神醒脑空气清新器》。它能够通过语音控制为教室提供3种功能的气体,早上提供净化空气的气体,让同学们在教室里呼吸优质的空气;下午释放提神醒脑的气体,驱赶午睡的困意让同学们更加集中精神上课;还可提供驱赶蚊虫的气体,防止一些有害或者带传染病菌的蚊虫飞入课室。此外,由于夏天蚊虫多,会叮咬他人,该产品使用了光敏传感器支持夜间自动打开灭蚊器,为同学们创造一个舒适、高效、干净的学习环境。
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是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支撑。穗港澳STEM教育联盟将以为大湾区乃至全国培养高素质科创人才为己任奋力前进,通过科技教师广州交流参访等活动建立常态长效实施的交流机制,促进科学教育不断前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广东科技报记者 麦博
通讯员 颜丽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