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不但有珍贵的名家孤本记录着党史和新中国史,也有普通“村官”的工作笔记展示着社会主义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史。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当代文献史料数据库集”收录了上千万页的各类“四史”文献资料,目前已成为沪上研究“四史”的学者寻找基础文献数据的“宝库”。
这个今年新成立的研究院不仅有庞大的文献数据库,更有一支整合了历史学、政治学、法学、哲学、文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力量,为“四史”学习教育提供了学术平台,为打造上海“四史”研究新高地提供强有力的学术与人才支撑,同时将这些丰富的资源辐射至更大范围。
潜心搜集整理大量珍贵文献,引领学术研究热点并取得丰硕成果
有别于传统的档案馆或历史学术研究机构以中文档案和单一类别的历史资料为主,华东师大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还收录了逾12万份“四史”研究相关外文档案。“研究院聚集了50后到80后的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正是基于这些丰富的文献史料,发掘和引领了多个研究热点。”院长孟钟捷告诉记者,“历史研究离不开基础文献,不少专家学者进行的开创性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沈志华领衔世界史学科,搜集并研究大量文献资料,完成了《中苏关系史纲》等学术著作。又如多个学科的专家学者历时20余年,从东欧各国、苏联、越南、日本等地潜心搜集整理了大量从未被前人发掘的与中国有关的档案材料。
研究院搜集整理的文献资料数量多、覆盖面广,同时也不乏存世仅此一份的孤本。例如,目前,1949年以前的《毛泽东选集》版本已知有17种,而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萧延中领衔的团队已搜集了15种,均保存于此,更有大量1949年以前毛泽东著作单行本的版本,其中若干珍稀版本仅藏于该中心。这些版本资料的数字化工作已全部完成。
“抢救”珍贵民间史料,盘活用好学术资源
一名普通村干部去世后留下的工作笔记,也被学术著作《中国当代民间史料集刊》收录并正式出版。从成立之初,文献中心就开始接受私人捐赠,这位村干部的家属慕名而来,将这些工作笔记全数捐出。“这份工作笔记从上世纪60年代一直延续到90年代,忠实记录和见证了一个平凡村庄的历史变迁,这样的民间史料同样具有研究和收藏价值。”研究院负责文献整理的专家——历史学系副教授刘彦文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姚昱告诉记者,2014年起文献中心就开始搜集民间资料。目前,研究院有专门的团队从事整理工作,力图从中发掘平凡但最接地气的历史资源。
研究院还以口述史的形式,一边“抢救”发掘珍贵的民间史料,一边动员全社会一同加入“四史”的搜集和学习。最近,研究院与金山区亭林镇合作,通过整理亭林镇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资源,探索形成一套可复制的研究模式,今后可用于记录整理上海每一个镇的发展历史。
最近,研究院在历史学系开展了一次长三角历史学师范生“四史”教学技能大赛。面向年轻一代开展“四史”教育,研究院还与多家上海历史特级教师工作室合作,整理初、高中教材中的“四史”相关知识点,编著一套“四史”教育的教学实践手册,预计将于明年出版。
“研究院不仅致力于推动学术研究,更是服务大众的大型‘四史’教育平台。”孟钟捷表示。眼下,专家们正从丰富的馆藏中精选部分文献、照片、音频等,筹划面向全社会的“云展览”。“希望发挥学术优势,通过‘四史’教育传递智慧和力量,同时进一步提升研究水平。”孟钟捷说。
作者:储舒婷编辑:施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