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标准化是规范审计业务、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审计标准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规范审计模式,简化审计步骤和流程,优化审计数据和材料,使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更加便捷高效。所以,审计机关应该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实现审计标准化管理。
一、审计现场标准化管理
1.明确审计业务流程职责分工。划分主审、审计组长、业务部门负责人在审计业务流程中的具体工作职责,将审计报告流程分为主审起草、审计组初审、业务部门复核、业务部门会议审议、审计组长审定、分管领导审批、主要领导签批七级环节,解决了审计业务管理职责模糊、管理边界不清晰等问题。
2.实行审计目标进度跟踪控制。确定审计实施的主要环节与步骤,列明工作目标、工作内容、责任人和时限要求,合理分配审计资源,以此指导每个审计人员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开展方式及完成时限。实施过程中跟踪审计事项完成顺序、进度、结果,及时整理审计底稿和取证,实现对审计阶段目标进展和质量的控制。
具体审计环节可以按序划分为:审计进点阶段(送达审计通知书、召开进点会、签订承诺书、编制调查了解记录、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阶段(审计取证、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组会议、起草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征求被审单位意见并获得反馈、审计组采纳反馈意见情况说明、必要时编制重要管理事项记录)–审计报告阶段(业务部门复核、起草代拟稿报告、法规审理部门出具审理意见书、审计组编制对审理意见采纳情况说明、召开审计业务会)–审计整改阶段(取得被审计单位整改报告、审计档案归档、跟踪被审单位整改成果)。
3.规范审计取证环节方式方法。一是审计取证单中的审计事项可根据具体审计项目分为政策措施落实、财务收支、效益效果等类型,有利于问题定性及分析;二是审计进点后,张贴审计公示,扩大收集问题和线索的渠道;三是采用计算机辅助筛查、外部调查等新的取证方法,提高取证效率和质量;四是充分利用某他部门监督成果,节约审计资源。
4.标准化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一是数据采集环节,审计机关可以向被审计单位提供财务数据标准化模板,要求被审计单位按照标准化模板填报相关财务数据,提高财务数据的可用性;二是数据清理环节,审计机关采集数据后必须制定数据清理标准,即检查数据内容、分析数据质量、修正数据漏洞,当不同被审计单位运用不同后台数据库时,保证审计分析的基础是准确的、一致的,以免因冗余或无效的数据降低分析效率;三是数据分析环节,审计机关可以制定标准化数据分析模块,不断创新数据分析方法,融合更多的数据整合措施,提升关联分析效率。
二、审计文书标准化管理
1.统一审计文书格式。根据审计实践发展和防范审计风险需要,研究制定审计通知书、审计承诺书、审计取证单、审计底稿等标准审计业务文书模板,规范审计文书格式、内容和编制要求。研究制定财政审计、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投资审计等各种业务类型的审计报告模板,优化审计报告架构。
2.统一审计定性口径。审计组在撰写审计报告时首先应在收集详细材料的基础之上,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围绕审计主要目标进行问题提炼。针对每个问题的实际情况,审计组应充分研究,明确定性口径要求,清晰归类、准确定性、规范表述,在面对不同的被审计单位具有相同或类似问题时,应确保问题定性及处理口径一致。一些审计组需要撰写汇总审计报告时,需对比各审计小组上报的单项报告,具体事项应当与审计小组进一步核实事实、了解细节、确认定性,对相同或类似问题应及时进行研究,进行合理归类整理、统一定性,使报告层次清晰、主次分明、问题清晰准确。
3.统一反映整改情况。审计实施阶段有时被审计单位就当前发现的问题积极开展整改,审计期间就已将问题整改到位。面对这种情况,审计组应合理对审计文书进行差异化调整,在起草审计报告时,按统一格式据实反映被审计单位对当前问题的整改进度和情况。
三、审计质量标准化管理
审计工作可以视作一项生产工作,其产品即为审计报告等结论性文书。评价审计工作质量,需要依据审计质量标准。审计质量标准分为审计管理质量标准和审计业务质量标准,审计管理质量标准属于形式性标准,而审计业务质量标准属于实质性标准。形式性标准侧重于对“生产过程”的评价,而实质性标准则更侧重于对“产品”本身的评价,但两者关系密不可分,高质量的生产过程必定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1.抓严审计质量形式性标准。
审计的形式质量标准可归纳为七个方面:
一是审计内容的完整性。例如: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机关应根据《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的要求,结合地区、部门(系统)、单位的实际,依法依规确定审计内容。
二是审计范围的全面性。根据被审计单位或对象的具体情况,审计所应涵盖的期间以及所涉及的机构(单位)应在进点前确定清楚,尤其是审计对象包括若干下属机构(单位)的情况下,审计的侧重点需明确,并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全面覆盖。
三是审计程序的合规性。审计立项、进点、取证、报告等阶段,既有管理流程上的操作程序,也有作业阶段的各种取证程序,审计程序的规范严谨,是保证审计质量最基本的形式要求。
四是审计证据的充分适当性。充分性是审计人员应取得能支持审计结论的足够证据。
五是审计文书的规范性。审计项目全过程涉及的所有文书均应规范撰写,这是审计质量最显性的形式标准,也是检验审计质量最终的依据。
六是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审计机关应合理规划审计时间,并与审计程序的规范性操作相结合,保证审计工作在合理时间内高质完成。
七是审计归档的及时性和完整性。项目结束后,审计机关应在规定时间内将相关资料及时完整地整理编目并归档。
2.抓实审计质量实质性标准。
一是发现问题的深度,财务审计只是基础,重点是分析问题发生的深层原因,找出管理过程中机制体制存在的问题。
二是揭示问题的准度,揭示问题必须事实依据充分,法规依据扎实,定性针对精准,且站位高。
三是提出建议的精度,发现问题和揭示问题是审计监督作用的体现,而提出建议和整改落实则是审计建设性作用的落实,审计建议必须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及治本性,需立足于问题根源,既要关注问题现象,也要关注问题实质,标本兼治,防止出现同类问题屡审屡犯的现象。
四是整改落实的程度,审计发现问题是基础,整改落实才是关键,审计项目质量好坏,其审计成果是否被采纳,最重要地表现在审计整改工作是否落实到位。审计整改工作的责任主体是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领导干部,审计机关作为监督检查部门,在整改落实工作中应加强监督,保证审计整改落实到位。
审计标准化管理贯穿于审计业务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无论是审计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还是报告阶段都要强化管理。审计标准化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最大程度节约审计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审计部门应该积极探索审计标准化管理创新,推进标准化管理全面实施,不断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水平,有力保障审计事业行稳致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