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财富行业往何处去:“卖而优则管”的道路能否走通?

近年来,在经济下行和金融监管收紧的背景下,市场进入风险出清时刻,从早期的P2P,到一大批私募基金公司,再到部分持牌金融机构系的子公司(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甚至个别持牌金融机构“正主”(信托、中小银行),也频繁暴露风险和危机。

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由于大量的产品爆雷陷入漩涡,这个行业的发展之路和模式也值得重新审视。

2月份,在纽交所上市的钜派投资公告称收到交易所的警示函,股票交易违规,存在退市风险,目前看来,退市将是大概率事件。

这两家公司是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的鼻祖和巨头,其发展历程也是行业变迁的一大缩影。从代销发家,走向资产管理并在这一阶段实现繁荣;如今,已经迷思多年的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临近又一个转折的路口,要往何处去?

从“老三方”到“新三方”

所谓三方,是相对于金融市场的两方——资产端和资金端而言的,前者是指那些对接实体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并将其创设成为金融产品的一方,包括银行、信托、基金的产品;后者是指持有资金欲将其配置到相关资产上的一方,包括个人、投资机构。三方是指独立于这两方之外,并以理论上客观的立场对这两方进行对接和匹配的那一方。

在过去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从无到有,以极快的速度实现了增长和扩张,在行业里占据一席之地。

一位资深行业从业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三方财富公司最初是从代销信托起步,由于更大的利益吸引,很多信托公司的人纷纷组团自立门户,依靠行业资源一手获取资产(产品),一手拓展客户。

这批传统的第三方财富公司依托的是金融机构出来的人以及他们的资源,通过挖角金融机构从业者以及气派的办公大楼、线下门店开展业务。随着生产关系和行业生态的转变,近几年又诞生了一批“新三方”,他们依托互联网的场景通过线上方式,实现“老三方”一样的目的——把金融产品销售出去,如蚂蚁天天基金陆金所等。

“卖而优则管”

从老三方的发展路径上来看,从代销产品发家之后,随后一个阶段的特点是进军资产管理业务进行主动管理,即自行去寻找资产,再将其创设成产品销售给资金端。比如,诺亚财富成立了歌斐资产,钜派投资设立了钜州资产等多个资管主体。

“一开始代销信托赚了很多钱,佣金比较高,但是利润的大头还是资管公司拿的,而且在代销佣金上,三方财富没有议价权,随时可能被下调,所以大家很自然地就想做资产管理自己做管理人,把信托和其他持牌的资管机构作为通道。”上述资深从业者对记者表示。

如此一来,三方财富和持牌金融机构实现了角色互换,他们通过集团运营的模式,在资金和资产两端同步拓展,实质上开展持牌机构才能开展的金融业务。在过去刚兑文化、资金池盛行的背景下,也使得这种方式得以顺利运行。但问题显而易见,经过包装的非标固收产品形态将资产端的风险隐藏了起来,直到某一天忽然爆发。

随着经济下行和金融监管的收紧,这些隐藏的风险逐渐暴露。今天看来,其风险较持牌机构更严重,背后逻辑是,当初在没有品牌和牌照加持的情况下,这些依靠民营股东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作为金融市场“新进搅局者”,势必在风控上以更加激进的方式大举抢占市场。

“你想想,为什么资产方要通过他们而不是一直信任的正规金融机构去融资,为什么客户要把钱从银行、信托拿出来转去他们那里?”一位信托公司人士反问记者,信托虽然这几年也有风险暴露,但不管是资金规模占比还是风险机构占比,相对都非常小,他认为信托行业依托房地产资产抵押和处置形成的这种模式,可以算是过去十年中财富管理行业相对较为成功的模式。

诸如安信信托四川信托等风险机构的出现,最核心的问题并不是大环境和业务模式,而是民营股东挪用、关联交易,“这不是信托业务模式的问题。”

监管和道德风险在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中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中因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钟建对记者指出,这种采取集团化运营,一手提供财富管理服务,另一手提供投融资服务的第三方财富管理业务模式,在我国目前资管行业中,特别是私募基金监管立法严重滞后于合规发展需求的背景下,在巨大利诱下天然存在较高的道德风险,很难通过制度、执法、司法有效规制,难以形成良性发展的市场秩序土壤,其日益衰落乃至被时代淘汰几乎是必然趋势。

还有哪些新道路?

在市场转向净值化、标准化、透明化的背景下,财富管理的概念再度盛行,银行、券商、信托等持牌金融机构无不在大力发展财富管理。对于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而言,下一步向何处去?是否要回归代销?

市场更多的共识聚焦在向买方投顾转型。近年来,公募基金代销相关规定落地,对代销机构的准入和持续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个重要的政策动向是基金投顾试点的推出。对比基金代销和基金投顾,前者围绕产品,后者围绕“人”的管理和服务,强调组合、财富配置、解决方案,更接近第三方财富的理念。

但传统的第三方财富公司一直以来的重点更多在于私募形式和权益市场,围绕私募股权、定增、私募证券等布局发展,在非标固收成为历史、权益产品净值化和标准化的背景下,未来很难有想象空间。

不过在过去的上行周期中,这些公司聚集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即高净值客户。据公开资料数据,截至2021年末,海银财富拥有高净值客户13.50万人,恒天财富高净值客户达13.44万人,大唐财富高净值客户数为7.36万人,钜派投资拥有大约5万人的高净值客户。

如何在产品风险频出、品牌声誉问题不断的情况下,留住这些客户,并在未来模式中服务好、运营好他们,形成自身业务护城河,或许是这些公司当下最重要的命题。

钟建认为,一些合规风控尚好、风险整体可控的第三方财富管理集团应尽早谋求断舍离式的合规转型,首要一点就是集团化运营的断舍离。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7月19日 上午10:10
下一篇 2022年7月19日 上午10: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