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四大实验室科研产出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辽宁实验室建设)

辽宁四大实验室基础条件不断完善,管理机制逐步健全

科研产出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为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加快3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产业集群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为维护国家“五大安全”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辽宁智慧和力量,2022年9月5日,我省聚焦新材料、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洁净能源与精细化工等优势科技和产业领域,以全新体制机制,正式揭牌启动组建辽宁材料、辽宁辽河、辽宁滨海和辽宁黄海4家实验室。

按照省委、省政府高水平建设辽宁实验室的部署要求,省科技厅会同省直相关部门和沈阳大连两市,统筹各方资源,强化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多措并举、全力推进辽宁实验室建设。目前,4家实验室以项目为牵引,集聚科研人员582人(其中两院院士17人、外籍院士2人),与一批龙头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联合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6个,启动实施重点科研项目56项,推动在辽转化科技成果30项,累计合同金额3.8亿元。

一年来,辽宁实验室的科研基础条件不断完善,运行管理机制逐步健全,创新资源加速集聚,科研产出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9月7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省科技厅厅长蔡睿介绍了辽宁实验室建设的总体进展,辽宁材料、辽宁辽河、辽宁滨海和辽宁黄海4家实验室有关负责人分别就颠覆性技术、产学研深度融合、科研攻关和体制机制创新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辽宁材料实验室:聚力发展颠覆性技术

辽宁材料实验室旨在打造材料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巩固提升我省材料研发和材料产业优势地位,支撑引领辽宁产业振兴。实验室的定位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材料研究机构,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创新体制机制,破解材料重大科学难题,发展颠覆性材料技术,提供材料系统解决方案,满足国家和地方需求。

一年来,辽宁材料实验室各方面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实验室现有人员240人,较揭牌时新增226人。目前,颠覆性技术研究所有科研人员182人,包括院士6人、其他教授/研究员83人;公共技术支撑平台有专业技术人员23人;另有专职管理人员35人。

实验室组建了材料素化技术、钢铁再生技术、燃氢防护技术、材料智能技术、结构化材料技术和材料量子调控技术6个颠覆性技术研究所,确立了各研究所的建设目标、任务及53个具体研究方向,签订了未来五年的研究任务书。各研究所全面启动专用设备平台建设工作。

实验室搭建了设施先进的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分析测试中心于9月1日开始试运行,完成了电镜中心配套环境主体工程建设,编制了120台套高端进口分析仪器购置计划。制备加工中心初步搭建集合机械、电子电器、系统编程、材料的多专业科研服务平台,完成20台套设备招标评审工作。

辽宁辽河实验室:构建产研深度融合的新型协同创新体系

辽宁辽河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建设,聚焦互联网、人工智能推动制造业变革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前沿,面向国家智能制造技术自立自强的战略需求,结合辽宁航空航天、冶金石化、IC制造装备等产业发展急需,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的重大关键技术创新研究,建设科研创新平台,吸引、聚集高端人才,创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一年来,实验室提出强基础、争高端的发展思路,部署5个研究方向,启动包含15个项目的六大自主科研项目群,完成科研体系布局。

在强基础方面,针对我国智能制造核心控制器和基础工业软件等问题,抢抓物联网、云计算推动工业生产管控模式变革的重大机遇,引进国际知名学者,组建工业6G网络、边缘计算与云化控制系统两个研究方向。通过探索换道超车的新型技术路线,实现核心控制器和基础自动化软件的自主可控

在争高端方面,面向国家产业短板,结合我省工业机器人、IC装备、航空发动机、冶金原材料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在国家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新基建的创新战略方针下,探索未来工业互联网环境下的智能制造新装备、新工艺、新系统,组建了高运动能力人形机器人、精密制造AI大模型和高耗能冶金原位测量与全流程优化3个研究方向,抢占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关键技术制高点,并在全国率先探索高端制造的变革性制造模式,引领产业跨越式发展。

同时,实验室构建了产研深度融合的新型协同创新体系,通过构建企业作为“出题人”和“阅卷人”,实验室作为“技术引领者”和“答题人”的新型协同创新体系,与我省产业链龙头企业紧密协作,共同探索行业颠覆性模式创新。与沈鼓集团合作,建立世界首套定制化压缩机的机器人高柔性焊接与装配系统,在不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前提下,实现效率与产能的倍增,支撑国家高端能源装备快速灵活制造与供应保障。

辽宁滨海实验室: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辽宁滨海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组建,实验室始终聚焦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战略目标,结合辽宁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新能源产业培育等区域发展急需,积极部署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养和引进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通过联合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构建多方参与、要素齐备、特色鲜明的“政产学研金服用”联合体,全力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在辽落地转化。

打造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中试放大和工业示范的全链条科研布局新模式,实验室已形成“产业出题、科学论证、协同攻关、市场验收”的协同创新新机制。同时,通过整合多方资源,争取国家级平台,强化与在辽头部企业深度合作,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实验室牵头组建的“新型固定式电化学储能研发中心”“绿色制氢及燃料电池技术研发中心”入选国家能源局“十四五”第一批创新平台名单,吸引华为华电重工、大连博融等近10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开展联合攻关,以核心关键技术突破推动辽宁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

实验室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以建制化、定向性技术研发为主,将成果转化收益的80%奖励研究团队,推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落地。此外,针对在辽落地转化的重大科技成果,再给予科研团队合同到款额20%的奖励。在科研任务部署过程中,布局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攻关项目时,要求必须与在辽企业开展联合攻关,确保新培育的科技成果及时在辽落地转化。

一年来,实验室组织研究团队到沈阳、大连等地实地调研产业需求,召开科技成果对接活动50余场,推动科技成果在辽落地29项,合同总金额3.5亿元,其中,推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项目落地大连,合同金额1.16亿元;与鞍钢集团联合开发无碳冶金技术,全球首套万吨级绿氢零碳炼铁新技术示范项目已开工建设,并将先进氢冶金新技术引入辽宁;“甲醇烯烃第三代技术”在辽转让,预计可实现年产值7.5亿元;与恒力集团合作,开展乙撑胺清洁绿色生产技术攻关,现已完成催化剂制备等工作,预计今年年底完成3万吨/年乙撑胺工业生产装置建设,拉动投资3亿元,投产后将新增产值10亿元。

辽宁黄海实验室:探索体制机制改革新模式

辽宁黄海实验室依托大连理工大学而建。实验室坚持“四个面向”,立足国家和辽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高端装备制造的急需,开展国际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

实验室布局高档数控机床、高端基础件、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智能制造及智能装备、先进医疗装备(筹)5个重点研究方向;先后与近30家重点企业进行60余次深入对接,征集技术需求120余项。

面向行业关键领域技术需求,实验室联合头部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确定高性能滚动轴承关键技术研发、储氢装备智能制造技术及产业化等4个重点攻关项目以及9个深化培育项目,并成立高端数控机床、高端轴承和智能制造及智能装备3个联合研发中心,吸引社会投资超1亿元。

围绕省、市产业发展急需,充分发挥大连理工大学学科及人才优势,实验室密切联动头部企业,打造政策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五链融通”的科研创新生态。出台薪酬绩效办法,按能力与贡献取酬,上不封顶;出台科研团队支持政策,给予团队充分的决策自主权;出台成果转化实施和知识产权管理办法,鼓励科技成果优先在辽宁省大连市转化,90%以上收益归科研人员;出台经费管理办法,予以阶段性间接经费/管理费优惠。通过体制机制系统化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一年来,实验室通过改革科研评价、绩效考核、资源配置等“小切口”,力争解决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再到成果转化服务产业升级过程中的卡点多、断链长等“大问题”,持续探索依托高校型非法人科研实体的新模式。

(辽宁日报记者 孔爱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21日 下午2:30
下一篇 2024年4月21日 下午2:4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