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布的2021年江苏省高新区独角兽企业榜单上,江苏集萃智能液晶科技有限公司被评为“潜在独角兽”企业。这家企业是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液晶技术研究所的运营机构,由科研团队控股,是江苏产研院以团队控股模式建设的首家专业研究所。成立5年多来,智能液晶技术研究所已研制出智能调光玻璃、智能温变涂料、智能后视镜等多种产品,还衍生孵化出5家高科技企业。
为推动产业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江苏产研院为何采用团队控股、企业运营的研究所模式?安徽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何高招?记者走访了江苏产研院和合肥“量子一条街”。
让科研团队控股轻资产公司
江苏产研院在我国科技界赫赫有名,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去年成立后,江苏产研院探索的多项改革举措开始在长三角推广。“合同科研”、项目经理、团队控股,这三项改革举措都与专业研究所有关。迄今为止,江苏产研院已与地方政府合作设立了64家专业研究所,覆盖各种高新技术。
2015年,液晶科技产业专家薛九枝博士被江苏产研院从海外引进,出任第一任项目经理。2016年,他带领团队创立了智能液晶技术研究所,从事液晶后平板显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运营这家研究所的企业由薛九枝团队控股,科研团队认缴出资700万元,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出资200万元,江苏产研院出资100万元,三方股权比例7:2:1。
团队控股这一改革举措,充分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团队控股的是轻资产公司,办公场所、实验设备、中试基地等“重资产”由常熟市提供或采购。这种模式既能将科研人员的利益与研究所深度绑定,又能让国有资本和政府资源大力支持研究所发展。事实证明,这种体制机制创新是可行的,包括智能液晶技术研究所在内的一批研究所如今发展势头良好,涌现出多家“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
如何考核一家专业研究所的业绩?江苏产研院副院长郜军说,“合同科研”是硬指标。研究所要向市场提供技术转让、技术投资和技术服务,与合作方签订合同。“合同科研”的收益决定了研究所的财政资金支持额度,以此推动研究所积极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增强“自我造血”能力。
“拨投结合”支持硬科技项目
除了设立专业研究所,江苏产研院还通过“拨投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拨投结合”模式旨在发挥财政资金在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项目中的引导作用,帮助团队承担创新项目早期研发风险,以市场化方式合理控制研发成本,并将技术增值部分赋予项目团队,保证了团队的主导权。在企业进行股权融资时,财政投入将转化为股权投资,从而获得收益。得到这种模式支持的科研项目都经过严格评审,具有引领性的产业化前景。
以苏州汉骅半导体有限公司为例,它是江苏产研院和苏州工业园区采用“拨投结合”支持的首家企业,双方共同支持近亿元,致力于第三代半导体关键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去年3月,这家企业完成1亿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超10亿元,江苏产研院在A轮就实现了国资权益倍增。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汤琦认为,在科研项目成功市场化后,江苏产研院始终占有项目公司的一定股份,进行深度价值绑定,在不断壮大自有创新网络的同时实现了国资增值。这是国有资本填补市场缺位,支持“硬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可以复制的做法。
从中国科大到“量子一条街”
再把目光投向合肥的“量子一条街”,云飞路这条百余米的小马路,诞生了国盾量子等20多家量子科技企业。距云飞路20多分钟车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量子一条街”上许多企业的技术正源于这所高校。
去年9月举行的量子产业大会上,国盾量子发布了全球首个小型化量子卫星地面站,其重量由之前的12吨降至100公斤以下。这家企业在国内率先探索量子信息技术产业化,已形成从基础研究成果向工程应用快速转化的技术能力体系。据介绍,国内现有7000余公里实用化光纤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其中超过6000公里使用了国盾量子的产品。中国电信和国盾量子联合打造的“量子安全通话业务”已在合肥进入试商用阶段。
国盾量子员工在调试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设备。
量子精密测量,被认为是产业化条件相对成熟的量子技术之一,国仪量子是其代表性领军企业。这家诞生于中国科大的企业,成立伊始就承接了中国科大原始创新成果,推动其产业化发展,逐步形成了X波段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系列,W波段高端波谱仪实现了亚洲首台签约。这家企业致力于用量子技术赋能各行各业,在石油勘探、生命科学、先进材料等领域开展了示范应用。
国仪量子研发的仪器进入锡山高级中学课堂。
作为国内量子计算龙头企业,本源量子去年10月获批成为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家企业已申请专利300余件,2020年排名全国第一、全球第七。本源量子总经理张辉告诉记者,量子计算技术在产业化过程中面临很大挑战:首先,生产制造涉及许多技术、零配件和设备,其中30%依赖进口;其次,是应用生态链有待完善。“作为科技型企业,我们前期投入相当大,但是量子计算行业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幸运的是,在前期研发阶段,政府给了我们很大帮助。仅2020年,安徽省和合肥市就支持了数千万元。”
本源量子研发的超导24比特量子芯片
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安徽已建成规模达20亿元的省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对于量子科技,安徽省“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实施“3 N”未来产业培育工程,发挥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研发领先优势,支持一批量子领域“独角兽”企业加快成长。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赵越认为,基于不同细分方向科技发展和成果产业化的特点,安徽省的政策做到了“量身定制”:对于量子通信,侧重应用落地;对于量子精密测量,侧重市场推广;对于量子计算,侧重早期研发。
栏目主编:黄海华 文字编辑:俞陶然
来源:作者:俞陶然 黄海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