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陈景润提交的科研计划表。 厦门大学档案馆馆藏
1981年4月6日,陈景润作为校友代表参加厦门大学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 厦门大学档案馆馆藏
■70年光辉历程70年难忘记忆·档案故事
1954年的一天,正在福州出差的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忽然听到有人呼唤“王校长,王校长”。他回头一看,这不是在大学里被同学们称作“爱因斯坦”的陈景润吗?怎么在街边摆起了图书摊?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培养一个有着数学潜质的卓越人才更不容易!惜才爱才的王亚南决定请陈景润回厦门大学,并安排他在数学系资料室工作。
回到厦大,陈景润如获新生,如鱼得水。时任数学系函数教研室主任李文清建议陈景润研究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1956年,陈景润提交了一份科学研究计划表,研究题目是《Tarry问题》(即“他利问题”—编者注),研究内容为“改进华罗庚先生的一个结果”。这份看似平凡的科研计划表,激发了陈景润攀登数学高峰的勇气,也见证了他执着钻研的精神。该计划表如今珍藏在厦门大学档案馆。
1956年,作为《他利问题》研究执行人的陈景润,整个身心都沉浸在夜以继日的科学研究之中。《堆垒素数论》被一页页拆开,每条定理陈景润研读得烂熟于心。只要一下班,陈景润就把自己关在宿舍里推论演算,连饭也端到宿舍里吃,宿舍里堆满了演算的稿纸。
经历一次次鏖战后,陈景润完成了第一篇学术论文《他利问题》,改进了华罗庚《堆垒素数论》中的结果。
1956年8月,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在北京举行。华罗庚推荐陈景润作大会报告。华罗庚还特意走上讲台,专门阐述了陈景润论文的意义,高度评价了他所取得的成果。8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了这次大会,并特别指出:“从大学毕业才三年的陈景润,在两年的业余时间里,阅读了华罗庚的大部分著作,他提出的一篇关于‘他利问题’的论文,对华罗庚的研究成果有了一些推进。”
陈景润在数学大会上崭露头角。他载誉回到厦门大学,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肯定和师生的热情赞誉。之后,陈景润再攀学术高峰,他的第二篇论文《关于三角和的一个不等式》在《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7年第1期上发表。
此时,华罗庚力荐陈景润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研究所领导特意来厦门大学协商。尽管厦大对陈景润依依不舍,但考虑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平台更为广阔,最终忍痛放行。
1957年9月,陈景润跨进了中国科学院的大门,开启他攀登科学高峰的人生新篇章。在新的起点上,他更加刻苦专研。经过10多年的研究,1966年,陈景润发表了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他把200多年来人们未曾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引起了国际轰动,并被其他多国数学家命名为“陈氏定理”。他的研究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陈景润在逆境中潜心学习,忘我钻研,取得解析数论研究领域多项重大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陈景润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发愤图强,勇攀科学高峰。
2009年,陈景润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陈景润作为激励青年勇攀科学高峰的典范,荣获“改革先锋”称号。
原文刊载于:中国教育报
作者:林亚南 曾晓秋
单位: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档案馆
责任编辑:黄伟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