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锋
“每人收费10800元,合计收费约150万元”,有谁能够相信,本是免费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游览参观的事情,在一些人手里竟成了赚钱的工具。北京大学近日公开的一支名为“北大金秋暑期定制课”的校外研学团队,采取“部分校友通过预约同行人员的方式,拆分预约139名学员入校”,以每人10800元收费,竟收取了150万元。
说其研学,本是教育部等十一部门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推出的“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但不知为什么,这项工作,和其他一些工作一样,在执行过程中,个别地方的相关单位,不是“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而变成了一项“游而不学、价高质低”的“变相旅游”。
一项“自上而下的制度性推动和建设,允许学生在学期中出游,将研学纳入必修课,给教育系统和产业都带来巨大改变”的举措,在某些地方某些人哪里为何会变了味呢?
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指出,研学作为目前教育口极少数可以向家长收费的项目之一,很可能让某些人,或者某些社会机构视作牟利的机会,和个别学校合作,打着研学的名义而干着从家长兜里掏钱的勾当。于是,带学生“出去放个烟花、点个炮仗、晚上捉两只虫子”,就被称为“自然实践”。甚至,打着“‘到中科院学科学’‘与科学家面对面’”的旗号,“实际上就是去中科院自动化所一间对外开放的餐厅吃个饭,或是去对外运营的中科院植物园游学”“挂羊头卖狗肉”,糊弄学生乃至学生家长。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关专业人士指出的那样,“很多学校将‘研学’作为教师福利”,以研学之名,行外出旅游之实。如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披露的,一位网名“孙空空”的佛山家长在网络上公开的,某私立学校组织小学生到香港“微留学”,活动5天,收费5980元,其中之一就是到香港迪士尼乐园“研学”,即是典型。而事实上,当下某些地方推出的“研学”活动,据某教育机构的严某所说,学校一般都确定的是旅游景点,也就是说,最多算是学校自主设计旅行路线,不是研学,其中原因之一,恐怕就是个别学校领导夹杂了他们想到旅游景点旅游的私心。
综上所述,有关专业人士认为,“研学市场最大的乱象就是混淆了研学与游学、旅游之间的界限”。而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一是从业者对“何为研学”并没有统一答案,有的认为“在旅行过程中被动学习也是一种研学”,二是不少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研学”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如南方某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建设规范》,就将研学旅行定义为“旅游实践活动”,三是原来给孩子报课外补习的家长,因为某种原因没有办法给孩子报假期培训班,而将目光投向研学,却并没清楚认知“研学旅行”的概念,只是要求能有安全保障就行。
好的措施,就应该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到位,办成好事。倘若出现偏差,就有可能让好的措施变味,甚至引发不应有的负面影响。前述广东佛山某私立学校组织的到香港“微留学”,就被学生家长怒斥为“我把学校当花园,学校把我当猪宰”。而前述的“进北大每人交10800元”引发的后果,据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连年来“火热的暑期北大、清华游,有可能因为违规被叫停”。这些教训,不能不引起人们警醒和重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