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园教育集团总校长、翠园中学校长郭玉竹(右1)受邀参加“交融·精进·无限可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峰论坛。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教育界常青的话题。12月15日,“交融·精进·无限可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在江苏省南通市举行,为人才培养方向提供了重要的论调。在教育专家云集的论坛上,深圳市翠园教育集团总校长、翠园中学校长郭玉竹作为报告人之一,分享了拔尖创新人才“大-中-小”贯通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作为主办方特邀的高中校长,郭玉竹的报告内容为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人才贯通培养提供了新思路、新启发。郭玉竹认为,创新人才培养,从“掐尖”走向“普育”,是大势所趋;以数字化教育推动创新人才“大-中-小”贯通培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真正的“大-中-小”贯通培养,应走向“共育”,走向素养衔接,走向密切合作,走向跨学科培养。在报告中,他还从四个方面分享了多年来在创新人才“大-中-小”贯通培养方面的实践经验。
以下为郭玉竹的自述。
多元启创 指向科学素质提升的贯通育人体系探索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丰富的动态意涵和多维的实践价值,是国际竞争的关键,是时代发展的呼唤,是国家战略的要求,是人才内涵式发展的需要。但目前,创新人才的贯通培养仍面临诸多制约,存在包括学段之间衔接不足、学科之间配合不足、育人资源整合不足、主体缺乏协同合作等问题。
从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创新人才培养具有系统性,是一项长期工程。每一位创新人才的成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离不开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和贯通。要想解决人才培养的制约问题,迫切需要打破传统育人模式,建立一个能盘活校内外优质资源,实现学生多样性、自主性需求与教育供给平衡的贯通培养体系。
观点 对创新人才贯通培养的思考
创新人才贯通培养,从“掐尖”走向“普育”是大势所趋,更是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要从“面向少数”到“面向全员”转变,为创新人才提供个性化课程,尊重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刘坚教授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有两个典型误区,一是将“智力超常”“成绩优异”的学生狭隘地等同于创新人才;二是过于强调中小学创新人才的“层层选拔、集中培养”,导致会有“人才误伤”或“漏网之鱼”。
当前,数字化转型正在重塑社会,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等智能技术的出现,打破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时空限制、师资局限和资源供给不足等现状。以数字化教育推动创新人才“大-中-小”贯通培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建立不同学段间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智慧教育平台,以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数据共享、知识互联,赋能人才培养的所有环节,能够满足创新人才个性化、精准化的学习需求,更能适应创新人才“普育”的趋势。
培养创新人才,学校是主阵地,大学是资源库,社会是大课堂。简单的“生源输送”“知识衔接”模式,没有触及贯通培养的内核,是一种“弱衔接”。贯通培养应该是“强衔接”,由从“选拔”走向“共育”,由传统的知识衔接走向素养衔接,由生源输送走向密切合作,由单学科培养走向跨学科培养。高中可以在师资力量、项目合作、通识教育等方面与大学深度链接,进而激发办学活力、提升育人质量。
历程 探索与发展的四大阶段
这些想法不是凭空而作,也不是短期观察所得,而是我深耕教育三十多年实践与探索所感所得。
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长沙市一中担任数学竞赛主教练,从那时起,我心中便有一个想法——通过训练思维、培养逻辑能力来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1994年,在湖南省竞赛数学研究学术交流会上,我首次提出了“竞赛培训的关键在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观点,开启了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探索之路。
1997年,我来到了深圳中学任教,迎来探索之路的第一个转折点。在深圳中学,我找到了提升科学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新土壤”。我以思维发展与认知发展走向为出发点,逐步构建了“中学思维引导课堂教学模式”,这是探索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维,高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时期本质上还是在实践学科育人,但是在深圳中学10多年的教学中逐渐形成了“以教学民主发展创新思维”的教学思维,萌生了跨学科贯通设计课程的想法。
2010年后,我和我的团队立足于深圳教育特色,在多所中小学校围绕“项目学习”和“建立项目学习多元课程体系”的理论探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研究成果推广等方面同步开展研究,试图解决学段衔接不够、学科割裂、科学素质提升载体单一等问题,开发适合于深圳教育的课程体系和资源平台。正是这一时期的实践研究,使我们厘清了“课程、文化、教师、实践、社会责任感、协同”这六个创新人才培养的要素之间的关系。
2021年,我到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持工作,在区级层面落地了一系列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做法,如普及性开展创客教育,构建“大创客”课程体系;成立罗湖区少年科学院,搭建“罗湖区学校创客空间服务平台”;举办中小学“创客节”,探索实施罗湖“少年科学家”计划;率先建立“中小学科创教育工作室”机制,全面推进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质工作。这一时期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提升科学素质是面向全体的,创新素质是科学素质的高阶呈现,由此建立培养创新人才的“大课程观”。
2021年7月兼任翠园教育集团总校长后,我们将一体化培养实验向纵向拓展,启动“多元启创-贯通育人体系”的实践探索。主要从不同维度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以课程整合为手段,构建基于“五育融合”育人理念的“四大学院”贯通课程体系;以教育集团为依托,构建小初高学段有机贯通的育人体系;以文化贯通为目标,构建课堂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社会文化有机融合的文化体系;以资源整合为策略,建立校内外资源贯通保障体系。
实践 打造创新人才多元发展“立交桥”
基础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其中,高中阶教育具有关键作用。任翠园中学校长后,我以科学素质提升为着力点,积极构建创新生态,赋能人才培育。创新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知识基础又要关注学生多样化需求。基于此,翠园中学精心打造了“致远学院”“强基学院”“创新学院”“博雅学院”四大学院,以及七个系列和十八个课程群的课程整体架构,建立了分类施教、分层发展的课程实施模式,完善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特色课程有机融通的卓越课程体系,打造学生多元发展的“立交桥”。
其中,“四大学院”课程体系围绕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个维度,全面整合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深度挖掘各类课程的创新内涵,着眼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努力构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层提高的全方位多层次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多维融合的课程体系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为涵育学生科技创新素养,翠园中学实施“科创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配套科创专项资金,推动学生进项目、进实验室、进团队,逐渐形成“兴趣导向—课题研究一系统培训—自主学习—互动实践”的科创教育路径。
为推进五育融合,学校构建了“德育领创、智育启创、体育助创、美育浸创、劳育践创”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支撑学生多元创新能力的发展,形成校园足球、学科竞赛、美术高考等诸多办学特色。
创新人才培养不仅仅是高深知识的传递,更是创新意识、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的传递。近年来,学校顶层设计、课程构建、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多元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全新突破,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翠园”正在腾飞。
2023年,我们的研究成果《发挥科创特色,打造创新人才多元发展“立交桥”》入选教育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典型案例(首批全国仅12个典型案例入选),在《人民教育》第21期刊登。
行者无疆,臻于至善。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不断探索,是每一位教育人响应国家人才培养号召的使命,我也将在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路上走深走实。
文:郭玉竹 谢粤蕾
制版:李芷琪 肖美连 黄炽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