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强基计划”历史学专业介绍及培养方案(兰州大学历史基地班就业)

兰州大学“强基计划”历史学专业介绍及培养方案(兰州大学历史基地班就业)

兰州大学“强基计划”历史学专业介绍及培养方案(兰州大学历史基地班就业)

兰州大学“强基计划”历史学专业介绍及培养方案(兰州大学历史基地班就业)兰州大学“强基计划”历史学专业介绍及培养方案(兰州大学历史基地班就业)

兰州大学“强基计划”

历史学专业介绍及培养方案

一、基本情况

01 1.专业简介

兰州大学历史学专业创始于1932年甘肃学院文史系,1946年国立兰州大学正式成立历史学系。目前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已经形成门类齐全、培养体系完备的学科结构,拥有中国史、世界史、文物与博物馆学、民族学等四个本科专业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中国史、民族学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完整培养体系。学院秉持“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精神,立足教学、潜心科研,各项工作赢得社会与学界的广泛认可。敦煌学研究所、中国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族学入选国家重点学科,历史文献学入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中国史、民族学入选甘肃省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

1995年,国家教委审定批准兰州大学历史学科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主要以培养视野开阔、知识面广、具有深厚历史学基础、较高理论素养、较强史学分析能力,能够从事历史学专业研究的后备人才,又能适应现代社会不同领域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2008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建立兰州大学历史学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0年,兰州大学萃英学院设立人文萃英班(历史学方向),开启兰州大学历史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正式形成历史学普通班→历史学基地班→历史学人文萃英班三级培养体系。

2020年1月,兰州大学历史学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正式进入“国家队”建设行列。

人才培养方面,兰州大学历史学专业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传统,赢得了学术声誉,奠定了在全国综合性重点大学历史学科中的地位。学院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的办学格局,形成了重视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育和重视科学研究的良好传统。自1995年开始,兰州大学历史学科围绕历史学基础、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制定了“赵俪生奖学金”、“跬步计划”、 “‘史学新秀’培育工程”等教育方案,加上学校主导的校、国两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形成不同层级的本科生学术训练方案,配以《史学纵横》《九色鹿》《清声》等三个学生刊物,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并先后出版了《晓龙集萃》《萃英论史》《史学论丛》等本科生学术研究论文集。学院学生在学术探索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自第一届全国历史学基地“史学新秀奖”评选活动开展以来,我院学生每届均有获奖,其中第八届(2012年),2010级罗冠群获一等奖;第九届(2014年),2010级毛伟林、2012级周芳琴获二等奖;第十届(2016年),2013级胡康获二等奖。

02 师资队伍

目前,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有教职员工107人,其中专任教师94人,教辅人员13人。教师中有教授39人,副教授31人,青年研究员2人,讲师22人,另有外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人;博士学位获得者82人;有博士生导师28人(兼职博导4人),硕士生导师6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中央四个一批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甘肃省领军人才7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2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1人,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1人,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民族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

兰州大学“强基计划”历史学专业介绍及培养方案(兰州大学历史基地班就业)

03 教学及科研条件资源平台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现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敦煌学研究所、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学科1个(民族学),国家重点学科(培育)1个(历史文献学),省级重点学科2个(中国史、民族学),甘肃省优势学科2个(中国史、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中国史、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中国史、民族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民族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历史学),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历史学),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历史学),学院设有4个本科专业(历史学、世界史、文物与博物馆学、民族学)。历史学为兰州大学一流学科群“敦煌丝路文明与西北民族社会”重要支撑学科之一。敦煌学研究所主办的《敦煌学辑刊》创刊于1983年,已经成为国内外敦煌学学术信息的中心和研究交流的重要阵地。新成立的敦煌与西域文明研究院将努力建设成为敦煌和西域文明研究的学术中心、创新科研中心、综合性人才培养基地、国际敦煌学交流中心和图书资料中心。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实现了贯通融合的教学科研模式。兰州大学既有教学及科研条件资源平台完全能够保证历史学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求。

根据《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兰州大学拟在历史文化学院设立历史学“强基班”,招生规模21-22人。

兰州大学“强基计划”历史学专业介绍及培养方案(兰州大学历史基地班就业)

二、配套保障

01

01 组织保障

在学校统筹协调下,为使“强基计划”历史学专业顺利开展,在学校组织招生和培养组织的基础上,历史文化学院设置相应机构,承担各自职责,凝心聚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成立“强基计划”历史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由知名教授、教学名师、教学顾问和骨干教师组成,对创新教育改革的战略性、全局性及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要改革方案等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人才选拔、教学规划、教学改革及重要的教学工作发挥咨询、审议、审定、评选及指导作用;定期组织召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题研讨会,组织通识课程、核心课程、方向课程、选修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并在多元化的学业评价体系中发挥作用。

(2)“强基计划”历史学专业导师工作委员会。由相关学科资深教授和部分有教学经验、对学生有指导经验的中青年教师组成导师库。导师工作委员会从导师库中遴选产生,主要对导师的日常指导工作进行宏观设计、明确职责、质量监督与协调研讨。导师工作委员会每学期至少召集两次工作研讨会,交流指导工作经验,关注学生的科研训练情况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研讨学生在其他方面存在的思想倾向,并提出积极建议。

(3)“强基计划”历史学专业学生学习委员会。学习委员会由学业导师组织协调,由学生创新团队主持人和学习特优生代表组成,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实践和科研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设计和自主管理。学习委员会成员每学期通过民主推荐产生,人数5-7人,具有代表性。学习委员会要有明确分工和职责,通过协同合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自主设计,提出富有创新性和想象力的学术问题,分组准备,举办学术沙龙,相互激励志气、激发兴趣、启发思考,助推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增进学生之间的学术友谊,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培育不同团队之间、团队内部的合作精神,以及学习学术活动的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

兰州大学“强基计划”历史学专业介绍及培养方案(兰州大学历史基地班就业)

02 经费保障

校、院两级完善培养经费保障体系,在设立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多方面开辟财源,为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撑,使延聘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展科研训练、图书资料库建设、奖学金、教学补助、实习实践、参加学术会议、出国交流等各方面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03 师资保障

历史文化学院拥有雄厚的教学实力、科研能力。通过引进和培养,学院的教授人数、具有国外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高层次人才数量显著提升。通过薪酬和绩效奖励,引导教师把精力进一步投注到“强基计划”基础拔尖人才的培养上面,为“强基班”配备一流的教学团队、导师团队。优先安排知名教授、学术带头人、重点项目负责人等优秀教师担任导师、授课教师。

兰州大学“强基计划”历史学专业介绍及培养方案(兰州大学历史基地班就业)

04 政策保障

(1)本研贯通

在本科三、四年级融入相关专业硕士基础课,实现与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衔接。免试推荐研究生时,指标向强基计划班倾斜。学生免试推荐或参加全国统考进入兰州大学研究生阶段就读时,其修读的相关专业硕士基础课成绩和学分予以认定。

制定本硕、直博生培养方案,进入强基计划班的学生采取本硕贯通式培养,本科阶段结束时,选拔优秀学生进行直博培养。对于本科毕业不继续深造者,实行“3 1”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教育和指导。对于能够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继续深造者,实行“3 3”培养模式,即取得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之后,大学四年级即可进入研究生阶段培养状态,提前修读硕士课程,实行学分认可。经过硕士研究生阶段培养,选拔优秀硕士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实行“2 4”培养模式,即在硕士二年级取得提前攻读博士学位资格。对于本科阶段表现特别优异,有科研潜力的优秀学生,实行“3 6”培养模式,即在本科三年级取得研究生推免资格后,可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强基计划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后,加强过程考核,完善博士生学科综合考试和研究生中期考核,完善分流机制;优先推荐参加留学基金委中外联合培养,优先给予参加国际会议资助。

(2)科教融合

①向强基计划学生开放重点研究基地及科研平台。充分发挥研究平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智库建设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吸纳强基计划学生进入平台参与项目研究、学术会议和其他学术活动,引导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②建立学生参与重大科研任务制度,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由项目负责人担任强基计划学生的导师,鼓励学生参与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的申报工作,在项目前期论证研讨、项目调查调研、项目结项成果撰写等工作中引导强基计划学生积极参加,锻炼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和掌握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③落实科学研究反哺教学

强基计划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中须与自己承担的科研任务结合,将科研项目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素材,使学生以最快速度学习和掌握学术前沿知识、学术发展动态。

(3)国际交流

①制定专门的海外交流方案

为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单独制定优化的海外交流方案。推进与世界一流高校开展“强基计划”学生联合培养项目,畅通本科-硕士-博士培养渠道,建立国内教育和国际教育有机结合的培养模式。

②设立专项海外交流奖学金

专门资助强基计划学生参加海外交流学习、学术会议、科研实习、联合培养等,保障强基计划学生在本科阶段至少有半年及以上的国(境)外学习交流经历。

③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

以多种形式吸引国内外一流师资参与强基计划人才培养。聘请一流外籍教师和国际学术大师授课,支持学院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讲座,帮助学生开展学术规划,引导学生接触前沿学术信息,强化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国际交流能力。聘请高水平语言外教参与强基计划外语教学,全面提升本科生语言水平和能力。

④推进与世界一流高校深入合作

以兰州大学各学科为依托,引进基础学科国际一流核心课程资源,打造符合强基计划培养目标和兰州大学实际、瞄准学科国际发展前沿的核心课程体系。

⑤加强英文原版教材引进

引进并使用符合国情、适合我校学生的英文原版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⑥在相关学院设置国际教育合作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推动国际合作交流工作。

(4)奖学金

①扩大优秀学生奖学金获奖比例。

对强基计划学生的奖学金比例参照萃英班执行。其中一等奖学金占强基计划学生总数的5%(普通班为3%);二等奖学金占强基计划学生总数的10%(普通班为8%);三等奖学金占强基计划学生总数的25%(普通班为12%)。

②同等享受其他奖学金。

对于国家类奖学金、学校科研创新奖学金、优秀文体奖学金和其他社会类奖学金,根据国家、学校相关规定执行,强基计划学生享受同等获奖比例。

05 其它激励机制

鼓励“强基计划”学生主动加入导师科研项目;

设立专项资金对获得各种学术竞赛、科研项目、成果获奖等方面予以经费支持和奖励额度。

兰州大学“强基计划”历史学专业介绍及培养方案(兰州大学历史基地班就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12日 上午9:21
下一篇 2024年4月12日 上午9:3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