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研,到底是喜欢还是舒适?(搞科研适合什么性格的人)

做科研的内在动力主要来源于两个,一个是喜欢,一个是舒适。是喜欢,还是舒适?因人而异。细分之下,喜欢和舒适存在诸多不同,可以看到许多有趣又发人深思的地方。

科研态度不同。做科研,关键是能提出科学问题。喜欢,是从科学本身出发自然提出科学问题,不是为了科学问题而凭空想出问题。与之不同,舒适,则是尽量避免提出科学问题,或者多是提出不成问题的所谓科学问题。可以说,喜欢是追着科学问题来做科研,而舒适是在做科研中尽力躲开科学问题。

科研路径不同。喜欢,以科学问题为导向,动用一切条件并想尽各种办法来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而舒适,则是根据项目结题需要或者文章既定框架来设计实验和收集数据。喜欢科研的人,更多的是思考如何才能够更好地解答问题,也会经常反思所用的技术手段与所得到的实验数据存在哪些漏洞以及实验结果是否有别的解释。科研舒适的人,对实验数据判断的主要关注点在于是否与预期相符合,能否用于支持已有观点,可否用于发表论文,以及如何能够更快完成数据收集。

科研节奏不同。喜欢,不以项目为目标、不追求论文数量,每每解答了一个问题水到渠成发表一篇论文则满心欢喜。而舒适,只有在一定的时间里,申请到了更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发表了更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才不至于感到沮丧。喜欢科研的人,沉浸在解答科学问题的时间里,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向前,时快时慢,常常忘记了时间。科研舒适的人,时间更多花在赶时髦、追热点的科研上,看似将科研内容安排得热热闹闹,实则是因为害怕坐冷板凳。

团队氛围不同。如今常以团队的形式做科研,因此团队负责人做科研到底是因为喜欢还是因为舒适,反映在团队氛围上也很明显。喜欢,团队氛围轻松、融洽,思维活跃、能够碰撞出新奇火花,可以包容多种想法和试错。而舒适,团队氛围比较紧张,不太能容忍进度缓慢,团队思维相对单调、疲于完成个人规定任务。喜欢科研的人,希望所提出的科学问题能够得到真实的回答,因而持有开放的心态来分析和讨论实验数据。科研舒适的人,更强调按时完成任务,一般不同意团队成员有新想法和新尝试,因而往往采用包工头分派任务的形式来开展科研,甚至直接将科研项目整体外包。

科研成效不同。喜欢,在回答一个问题又一个问题中,不知不觉推动了科学的进步。而舒适,则在完成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里,自我感觉良好中原地反复打转。喜欢科研的人,要么是解决了具体的科学问题,要么是在解决科学问题的路上,所做的工作或多或少都会推动科学向前一点。科研舒适的人,主要忙碌于完成科研项目内容,大多数时间里可能都没有触及到真正的科学问题,即使偶尔碰到,也在要求按时完成预期目标的压力下被舍弃了,所做的工作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微乎其微。

科研奖赏不同。喜欢,收获的是欢喜。而舒适,收获的是满足。喜欢科研的人,即使条件有限、经费不足,也不会停止思考科学问题,不会放弃尝试回答科学问题,因为,沉浸于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巨大的奖赏,发自内心感到欢喜。科研舒适的人,善于追逐科研热点,相对而言一般不太会遇到条件有限、经费不足的困窘局面,因此,内心想法也常常多一些,得到更大的项目、发表更多的论文、获得更高的帽子,才能够感到内心满足。

笔者观察,现今的科研环境,更倾向于鼓励追求科研舒适的人,因为各级基金更多地选择资助具有明确结果的科研项目。总是在研究内容已经完成得差不多的时候给予资助,而不是在你研究起步最需要支持的时候;总是等一个研究领域已经基本成熟稳定的时候给予资助,而不是在你探索新方向最需要支持的时候;总是为舒适的不那么缺经费的人给予更大的资助,而不是在你无名有想法最需要支持的时候。

当科研越来越成为一种职业,成为千千万万职业之一时,笔者不反对科研资助体系鼓励追求科研舒适的科学家,因为资助这类科学家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预期结果。只是,科研始终具有自己独特的责任与担当,那就是不断探索和拓展人类认识自然的深度和广度。因此,笔者希望,科研资助体系也应该给喜欢科研的科学家鼓励,因为资助这类科学家可能会带来长期的、难于预估的科学进步。听闻“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提出了“选人不选项目”的资助思路,笔者认为这个思路值得提倡。如何选人?笔者想当然以为,要多选喜欢科研的人,而不是追求科研舒适的人。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辉科学网博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12日 上午8:00
下一篇 2024年4月12日 上午8: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