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一定要扎堆研究“热门”学科吗?
在南开大学,却总有一批南开学者,坚守在“冷门绝学”的领域。
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正式公布了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立项名单,南开大学共3个项目获批立项,其中学术团队项目1项,学者个人项目2项,学术团队项目实现了新突破,立项总数并列全国第一。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重点支持对国家发展、文明传承、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或填补空白的项目。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加强冷门濒危学科的抢救性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的学术研究,确保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有人做、有传承。
什么是“冷门绝学”?
一般认为,冷门学科主要是指一些学术关注度低、成果产出难、研究群体小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绝学是冷门学科中文化价值独特、学术门槛很高、研究难度极大、研究群体很小,甚至面临后继无人的濒危学科。
套用生物界的说法,冷门绝学相当于“珍稀濒危物种”。从学科领域看,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古文字学、濒危语言(方言)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历史研究、特色地域文化研究、传统文献和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等,均属于冷门绝学的范围。
本年度,南开人又获批了哪些“冷门绝学”项目呢?
《卜辞地理研究与商史重建》
商周历史地理研究团队
首席专家:历史学院陈絜教授
《甲骨文合集》6057
项目立足于殷墟甲骨刻辞地名资料的全方位整理与研究,一则尝试复原晚商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族群分布的地理框架体系,二则以新卜辞地理体系为基础,着力推进上古史尤其是商史研究整体步入精准,以期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可信的基本素材。
甲骨地理空间复原工作,是甲骨学与殷商史研究最为核心的基础课题,但基础弱、难度大,百余年间专业从事者屈指可数。藉由“卜辞地理研究与商史重建”项目的系统展开,力争为甲骨与商史学界培养出基本功扎实、问题意识突出、淹贯与专精兼备的上古史地科研人才,这是本项目的又一个重要目标。
团队核心成员从左到右依次为: 王旭东、赵庆淼、李晶、陈絜
《汉唐时期鲜卑融入中华文明的考古学综合研究》
历史学院:张国文教授
张国文教授
中国古代边疆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鲜卑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深入探讨汉唐时期鲜卑民族及其文化如何融入中华文明,对于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游牧和农耕民族关系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既有利于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明的内涵,也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
本项目拟运用历史学、考古学和自然科学等分析手段,从丧葬习俗、生业经济和体质特征等研究视角,对汉唐时期鲜卑融入中华文明开展考古学综合研究。
《南北朝至唐古注引书与出土文献、域外汉籍互证研究》
文学院:赵建成教授
赵建成教授
安大简《诗经》
南北朝至唐经典古注丰富的引书资源是古籍辑佚、校勘之渊薮与先唐学术研究之宝藏。而近现代以来大量涌现的出土文献、域外汉籍为考证古书的时代及真伪、校补古书讹脱、考察古书面貌、释读古书文义提供了新的依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二者可以进行互证研究。所谓互证研究,是指在充分利用学术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考察南北朝至唐古注引书与相应的出土文献、域外汉籍,对相关文献进行深度整理与深入考证,并最大程度地探索、还原先唐古籍的原貌,进而考察先唐学术史、文献学史及其发展衍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自2018年起,我国就设立了“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2020年又增设冷门绝学团队项目,旨在抢救、整理、发掘和强化那些濒临消亡、研究薄弱,但具有文化传承价值与重要学术意义的特色学科。近年来,一些“冷门绝学”也渐渐以现代化的方式进入大众的视野。
尽管如此,想要让“冷门不冷,绝学有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期待更多爱好传统文化、擅长新兴科技的年轻人,以自己的力量助力这些古老的学问穿越时空,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南开人,一直在路上。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南开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
本文素材来自:南开大学官微、光明网、浙江宣传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