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体育学院:一个助残项目,多种育人平台(首都体育学校官网)

对体育院校来说,如何破除专业壁垒,实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办学追求?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武术套路教研室党支部通过“体育助残”,摸索出了体育育人的创新模式。

该党支部是第三批教育部“双创”全国样板支部创建单位,教研室教师们平均年龄只有40岁,仅世界冠军、全国冠军就有5名。他们日常精力充沛,走路都是虎虎生风,带着习武之人特有的精神气。

但是在两年前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却找机会就坐着,坐在椅子上、床上甚至轮椅上,来回扭动上半身,比画着动作。

原来,他们是要为下肢残障群体研发一套太极拳

在一次调研中,党支部得知,比起普通人群,残疾人在体育健身方面有着迫切的需要,却又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其中,缺乏专业教练、缺乏针对残疾人特点的运动编排,是阻碍残疾人有效参与体育运动的“拦路虎”。

我国有8000多万名残疾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带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殷殷嘱托,武套教研室党支部联合北京市西城区生命阳光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党支部共同开展“心手相牵献爱心”体育助残爱心合作项目,开始尝试为残疾人编排科学健康的运动项目。

对这些专业造诣深厚的教师来说,简单的动作编排并非目标。支部青年教师芦胜男说:“我们希望,即便只能坐着打太极拳,也能让残疾人感受到太极拳的精要之处,真切获得太极拳内外兼修、深度整合的健身养生功效。”

“想让他们健康科学的动起来,我们先要仆下身去,感受残疾朋友的生活状态和身体状态。”武套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张长念说。那段时间,大家齐刷刷“黏”在了椅子上,反复琢磨。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武套教研室精简太极拳的运动形式,提取其中关键的12种动作元素创编了坐式太极拳系列健身方法,包括十二功法、太极拉伸、太极尺等,适宜于下肢不便、老年、术后人群的健身康复。

由于缺少合适的运动项目,很多残疾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坐式太极拳一经推广,就受到残疾人的热烈欢迎,他们的身体状况普遍改善。

60多岁的梁璞,从来没有上过体育课。上学的日子里,由于身体有残疾,同学们都去上体育课时,梁璞就留在班里扫地、擦擦课桌、黑板。“长年不运动,我浑身哪都有毛病。”梁璞说,练习坐式太极拳后,颈椎、腰椎、胸椎、肩周的酸痛明显减轻。

更令人欣慰的是,坐式太极拳圆了很多残疾人打拳、从事体育运动的梦想。

小儿麻痹症患者丁淑桂一直对太极拳情有独钟,多年来每次去公园看见别人打太极拳,坐在轮椅上的她只能投去羡慕的目光。“没想到现在自己也能圆梦了!”丁淑桂很兴奋。青年教师、世界武术冠军史龙龙说:“看到体育让残疾朋友身体活动起来,精神蓬勃起来,大家都是满满的收获感!”

今年,活动已通过北京市肢残人协会扩大至全市范围,北京市已有数万人次受益于该项目。目前,支部已与天津、河北残疾人服务机构紧密商谈,进一步构建京津冀协同的“体育助残”体系。

围绕“体育助残”“残健融合”的收获不仅于此。教研室党支部借助火热实践,由“冠军党员”带动其他党员、教师党支部带动学生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推进党建课题研究,形成特色工作平台。其中,《北京市老年残疾人体育活动现状及需求调查》获评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优秀调研项目,运动干预助力残障人士生理、心理健康恢复的实验研究也取得丰硕成果,论文《坐式太极拳对老年残疾人生活质量的影响》被第一届全国体育运动与健康大会录用。

同时,教研室支部党员教师始终带领本科生和研究生深入全面参与助残工作。学生跟老师一起研发健身方法,一起开展体育教学和健身指导,一起选题、查阅文献资料、访谈、实地调查、跟踪调研、撰写报告和论文等。围绕“体育助残”方向,学生们完成研究生学位论文3篇,项目辐射带动人才培养取得积极成效。“我们的教学、研究、专业技术等能力都得到了快速的提升,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学生李刚刚说。学生杨少强和同学们则成立了名为“疾速圆梦”的志愿服务团队。武术与表演学院党委书记祝莹解释了名字寓意:“在残疾人朋友们快速圆了体育健身之梦的同时,同学们也加速圆了实践能力提升之梦,老师们圆了培养高质量人才之梦!”

张长念以往看到综合性大学的师生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事迹,很是羡慕,但也一度觉得跟自己专业没太大关系。通过“体育助残”“残健融合”的实践,看到育人平台、科研平台、党建平台“三位一体”不断融合推进,他感到,这条路走对了,“体育人也有独特的方式,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体育助残’项目是体育人承担社会责任、奉献大爱的生动实践。”首都体育学院党委书记何明介绍,学校不断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高质量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健全完善以“以体育人”为鲜明特色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将冠军精神、服务国家队经验、奥运精神等元素融入课程内容,以“体育 爱国主义、文化传播、公益服务”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形成多渠道、多载体、全要素的体育育人培养过程,引导青年学子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高毅哲 李小伟)

作者:高毅哲 李小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10日 上午11:06
下一篇 2024年4月10日 上午1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