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科研,几乎是每个临床医护人员的痛处。绝大部分情况是,临床工作完全没问题,可一说起科研,立刻就不敢沾边了。每到晋级的时候,更是发愁得不行。
有的人说,北上广深的大医院科研都很强啊,很多省市也都有科研能力很强医院啊。
从医学这个不断发展的自然科学性质本身来看,科研是必要的,而且直接关系到一个医院、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患者救治能力。因此,总是要有科研能力强的医院。
然而,资源分布的严重不均,导致科研强的医院只有那么些家。在医院内部,科研更是少数人的专利。绝大部分的医护人员,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科研。总会有人去拿科研基金、去抢着干这个活,其他人只能看看的份儿。到紧急的时候,只能低声下气求别人挂名。想当科研负责人或者第一作者,门都没有,那都是Boss才能拿到的。
说句题外话,中国这么难出诺贝尔奖医学奖获得者,和年轻人缺乏动力是否有直接关系?都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个教授能有多少Idea啊?如果百花齐放,春还会远吗?
不仅对医生是硬伤,对医院也是硬伤。科技推动生产力,在医学领域非常明显。随着新药物、新器械的应用,很多过去没办法治疗的疾病得以治疗。比如,腹腔镜手术的广泛应用,其最大的贡献者是腔镜器械的发明。如果医院缺乏科技创新能力,势必要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走。别说在国家层面产生影响力,在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就连在地区也处于艰难维生的局面。
对于私立医院来说,从院长到医护人员、甚至医疗界的同行,几乎没有人能相信私立医院能搞什么科研。而现实也在啪啪打着脸:
原本从公立医院走出来的科研型专家,失去了科研支持而变为普通医护人员。这里既包括院里的设备、资金支持,也包括打造科研团队的支持。然而,对科研感兴趣比例更低的私立医院人员构成,往往使科研成为幻想。
原本应对所有具备科研能力的医院一视同仁的科研申报,却额外附加了“三甲医院”条件。看到这条规则,显然这是外行制定的。这和中国选院士必须是院长有什么区别?有哪个院士天天泡在实验室的?还不是手下的那些兵研究出来的。而结果一出来,Boss就拿去申报各种了。而对治病来说,基础科研固然重要,但临床科研的缺失,将是一条腿走路。新药物或者新器械的效果不是实验室检验出来的,而是要经过临床医护的使用得出最终的评价的。因此,凡是医护人员都应具有搞科研的资格。
原本在学术界有名的专家,一旦进入私立医院,学术地位直线下滑。私立医院人员也不少,但放眼国内医学领域的各个学会,有几个是私立医院的专家?
另外,我们也发现一个现象:近些年,医护人员的流动越来越频繁。其中,很多私立医院存在人员严重流失的现象。抛开薪资待遇方面,没有职业规划是其中很多人的共同特点。医学不同于商业的是,商业可以纯粹讲求经济效益,而医学则不能。说得高尚一点,这是一个有情怀的事业。如果单纯为了赚钱,有很多行业都赚得比当医护人员多。而私立医院一味以薪资留住人才,显然效果不会太好。
如果私立医院可以正常开展科研、教学等工作,医护人员有了体面的薪资同时,也能享受到职业的成就感。很简单的一个问题:一个科研基本上都是1~2年的时间,也有更长的科研,试问一个人怎么会在科研过程中离职?
因此可以说,科研是公立医院的硬伤,更是私立医院的急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