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高校是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其重要使命之一就在于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积极探索新机制、新模式,实现人才、技术、产业的深度融合。
作为具有航空航天航海特色的国防军工高校,西北工业大学扎根西部、为国铸剑,在长期办学历程中为国防军工领域培养了一大批总师,被社会誉为“总师摇篮”,形成了独特的“西工大现象”。学校发挥型号系统集成的科研优势,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完善“总师型”人才培养体系,不断营造“总师育人文化”氛围,为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有力支撑。
服务“四个面向”健全培养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使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在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力争尽早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学校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心怀“国之大者”,主动担负科技强国使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学校各项事业的战略支撑作用,提升有组织科研能级,增强自主可控创新能力,铸国之重器、育国之栋梁。
明确科研工作思路。学校提出“工科为本、三航当家、信息赋能、融合强校”的科研发展思路。在目标任务上,实现从“科技打工”向主动引领转变,进一步优化“方向—队伍—平台—项目—成果”五位一体的创新链条,推动基础理科“0到1”和工程技术“1到0”的双向发力、上下对齐。具体来讲,重点体现在信息赋能和融合强校方面,强化基础研究布局,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刨根问底,开展从兴趣出发的“0到1”的自由探索和基于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工程技术导向的“1到0”的基础研究,努力做真科研、真学问、真贡献。
加强重大项目聚智攻关。学校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关键核心技术问题、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集聚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着眼国家重大需求与军事前沿强化有组织科研,跨学科、跨学院组织成立12个国防科技专家组,凝练形成19项重大任务清单,聚焦型号工程需求设立关键技术攻关基金。学校作为总师单位研制的“澳门科学一号”卫星B星于今年5月21日成功发射并于11月28日正式交付使用,翼身融合大型客机缩比试验机试飞成功;学校牵头的一项20亿元级重大科研任务也已取得重要进展。
完善“总师型”人才培养体系。有组织科研的关键在于培养“总师型”人才,学校深入开展“总师育人文化”大讨论,凝练“低调务实、兼容并包、厚积薄发、为国铸剑”的“总师型”人才特质,以“总师育人文化”引领课程体系建设、卓越工程师计划、思政课程建设等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大类设置,丰富通识课程模块,重构专业核心课程群,打造“百名总师校友思政课”,布局战略性新兴、交叉融合专业,抓好强基计划,改革“第二课堂”,打造多元化、特色化、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顶天立地育人提升培养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学校坚持“顶天、立地、育人”的科研价值取向,“顶天”就是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做到世界级学术水准;“立地”就是围绕“四个面向”,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大国重器上;“育人”就是要以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等支撑科研育人,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实际成效。
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交叉布局。学校以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梳理基础研究的发力点,探索成立前沿与交叉研究机构,鼓励跨领域、跨学科交叉研究,支持新能源、人工智能、空天科技、海洋科技、柔性电子、生命健康与生态环境等前沿交叉领域发展。
强化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双向互动。学校凝练重大集成创新装备和重点共性关键技术方向,找准上下对齐发力点;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工程技术导向的基础研究,梳理重大工程应用中的科学问题;加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特别是加强对重大工程技术蕴含的基本科学问题的凝练,以理论创新带动技术突破。
以完整创新链推进“科研育人”。学校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以“方向—队伍—平台—项目—成果”完整创新链推进科研育人,确立了论文选题紧扣国防重大问题、科研训练紧跟国防重大项目、实习实践紧接国防主机院所的“三链融通”培养机制。当前,3个“100%”成为学校三航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名片,即“三航”相关专业100%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于大飞机、载人航天、深海探测等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100%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来源于国防军工领域,100%学生赴国防科研单位开展实习实践和科研工作。
机构、评价改革激发培养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已基本建立但尚不完善,必须优化细化改革方案,发挥好制度、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学校突出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科研评价导向,持续深化机构改革和评价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机制,深化科技“放管服”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激发办学活力和“总师型”人才培养动力。
以机构改革和评价改革实现提质增效。在机构改革方面,聚焦发展需求优化机构设置、聚焦核心指标优化机构职能、聚焦提质增效优化机构编制,提高服务质量,强化治理能力,构建组织完备、科学规范、协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在评价改革方面,建立二级单位任务目标、领导班子任期目标、全员岗位目标责任机制,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深化评价改革,将资源配置与成果产出紧密耦合,向扎根教学科研一线、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
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学校以“三项改革”为引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一是将全部职务科技成果都纳入单列管理,建立符合成果转化规律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二是单独设置科技成果转化职称系列;三是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明确了横向结余经费的出资路径,培育了铂力特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学校成为2022年度受国务院表彰“推动创新创业政策落地、促进就业、加强创新等方面成效明显”的唯一高校。
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学校围绕“总师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学生深造、就业质量和创新创业教育为主要参考的单位评价、教师团队激励政策与导师招生指标动态调整机制,激励各单位潜心育人。与此同时,学校打造高水平创新创业竞赛指导教师队伍,拓展科技领军企业与军工科研院所育人资源,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等平台资源,持续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深造志向。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3年12月25日第5版
作者:宋保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