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今日惠州网
备受瞩目的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日前,记者从市代建项目管理局获悉,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项目装置区土石方工程于近日竣工并通过验收,场平工程完工,为两大科学装置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交由下一阶段施工方继续建设。
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项目装置区场平面积相当于114个标准足球场。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项目装置区位于惠东县黄埠镇。作为总投资约68亿元的“国之重器”,惠州在建的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是“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两个紧密相连的大科学装置“双子星”。
2018年启动建设以来,惠东县黄埠镇东头村附近巍峨的大山顶上,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项目装置区配套工程快马加鞭地推进。土石方工程是项目建设的第一道工序,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项目装置区土石方工程包括边坡支护工程、场平工程、隧道基坑支护工程三部分内容,场平面积81万平方米,土石方工程816万立方米,涉及爆破石方600万立方米,是一个“超级工程”,建设单位为市代建局,施工单位为汕头市建安(集团)公司。
市代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土石方工程合同总价约5.4亿元,合同工期为720天,于2018年9月21日开工。工程高峰期施工人员达到近600人,运输车辆200多辆,挖掘机30多台,场面热火朝天。
根据工程石方爆破量大的特点,施工人员制定专项爆破方案和爆破作业流程图,并用无人机配合清场和警戒工作,共爆破作业306次,消耗乳化炸药1240吨,无发生任何意外事件。整个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资料齐全,能执行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各项规定,无发生安全事故。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项目装置区配套工程成为我市最先复工的工地。复工后,施工人员加班加点、精心组织,倒排工期、抢抓进度,力争在业主单位要求时间内完成场平工程。
近日,该工程质量通过验收,场地交由下一阶段施工,使得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项目装置区配套工程提速。
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项目预计2025~2026年建成投用,将集聚国内外约1500名科学家等科研人才。在两大科学装置、广东太平岭核电等“巨无霸”项目引领下,稔平半岛将崛起成为大湾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
背后故事
红海湾西岸上演“愚公移山”故事
稔平半岛红海湾西岸,黄埠东头村群山之上,完工后的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项目场平工程,场地恢宏,隧道基坑穿山如迷宫,鸟瞰像巨型线路板,又像科幻片中的未来世界。
“国之重器”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项目备受瞩目,落户惠州后,只用1个月就完成原本需要9个月的行政审批工作,刷新了“惠州速度”,突显了“惠州效率”。
2018年启动建设以来,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项目装置区配套工程的建设场面一直如火如荼。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作为项目建设的第一道工序,土石方工程中的场平工程尤其重要。
81万平方米的场平面积,相当于114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略比惠州西湖五湖中平湖的面积大,无疑是“超级工程”。土石方工程816万立方米,涉及爆破石方600万立方米,这在施工人员看来,又像是现代版的“愚公移山”。施工期间,都发生了什么故事?施工人员如何跨越一个个障碍、保质按时完成工程?
施工现场。
200米高度
施工现场为自然山体,没有水电信号和道路
从惠州市区驱车向东南方向行驶约两个小时,便来到惠东县黄埠镇东头村附近。
早在2009年,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就提出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的概念设计并不断优化,同时对部分关键技术进行预研。此后,科研人员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踏勘调研,为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项目选址,最终在2014年选定惠东县黄埠镇。
当初相关专家在全国各地考察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项目选址时“相中”东头村,除了因为这里地质等条件符合要求,还考虑到可与核能等能源科技产业形成配套,促进园区化、集约化、集群化发展。
准备就绪后,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项目装置区土石方工程首先开工。建设单位市代建局、施工单位汕头市建安(集团)公司等组织人员于2018年8月27日进驻现场,并于同年9月21日开始工程施工建设。
“工地位于海边,一开始大家以为风景优美,工作环境舒适,后来发现错了。”市代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工作人员从市区到工地,每次往返要4个小时,山上地貌原始,为自然山体,高度从18米升至200米,没水没电没信号没道路,走一圈要4个小时,施工环境异常艰苦。
海边飘忽不定的气候,还给了施工人员一个“下马威”。当年8月,施工人员在工地搭建工棚、准备开工物料,台风“山竹”过境,海面波涛汹涌,山间大风吹拂,扫荡了工棚。雨过天晴,施工人员收拾心情,加快工棚的搭建步伐,确保工程如期开工。
816万立方米
爆破作业306次用了1240吨炸药
根据场平设计,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区将平整成150.5米、149米、145米等高程,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区将平整成133米、128米、126米等高程,另有隧道基坑支护工程,隧道总长度约2200米,采用明挖法施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该工程施工作业面大多在山上或者谷底及边坡凹口,上山、下谷底道路狭窄、崎岖,道路通行困难,施工人员不得不对大多数材料如钢筋、盲管等进行二次转运。针对这种情况,在二次转运材料和砼罐车上下山时,施工人员在所有转弯路口都设置警戒线和指挥人员,保证了人员安全和车辆通行。
由于施工场内水、电不通,为保证现场降尘等用水,施工人员从10米高程左右的谷底安装管道和抽水泵用柴油发电机,将水抽至119米及126米高程,保证了降尘和施工基本用水。
在这81万平方米施工现场,工程人员需要挖运土石方816万立方米,含土石方爆破约600万立方米,回填土石方约717万立方米。市代建局现场管理人员蔡诚介绍,“工程高峰期施工人员达到近600人,运输车辆200多辆,挖掘机30多台,场面壮观,上演‘基建狂魔’一幕,来调研的领导看到这样的场面,都表示感到震撼”。
根据工程石方爆破量大的特点,施工人员制定专项爆破方案和爆破作业流程图,利用大数据和无人机配合清场和警戒,共实施爆破作业306次,消耗乳化炸药1240吨,精准地搬走一个个障碍,未对周边山林和村落造成干扰。
720天施工
巨无霸项目和小蜜蜂相安无事
人心齐,泰山移。两年720天的日夜兼程,数百名人员的精心施工,经历了两次强台风及特大暴雨等自然灾害,高山渐被削平,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项目装置区的基底迎着阳光与海风显示雏形。为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2019年7月1日,工程项目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带领党员和施工人员抢抓进度、敬业奉献。
工程的施工,打破了当地乡村的宁静。汕头市建安(集团)公司项目执行经理邹坚才介绍,施工期间,施工人员与附近村民和谐相处,拓宽修缮施工进场道路,也积极协调解决好沿村村民用地和生产生活问题。
东头村一位村民曾经在项目现场的山里放养蜜蜂。施工开始后,施工人员帮他将蜂箱挪窝,并给予一定补偿。如今,该村民的蜂箱隔着项目外墙不到两米,他还继续养蜂。一个巨无霸项目和一只只小蜜蜂,相安无事。
邹坚才说,“实际上,施工过程中,我们都注重环境保护,对建筑垃圾进行集中清运,并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施工人员的到来,使得东头村变得热闹,新希望被点燃。外出的村民返乡建房,餐饮店和民宿开始多了起来,慕名而来的游客日渐增多,带动了村民增收。
村民预感到,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这个地方,要吸引越来越多的目光了。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通讯员温晓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