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登CNS封面的地大教授因杰出科普业绩成为网红申请项目遭据转载(地大副教授)

因被质疑发微博不务正业,两登 CNS 封面的地大教授申请项目被拒(转载)

两登CNS封面的地大教授因杰出科普业绩成为网红申请项目遭据转载(地大副教授)

辑思编译

22小时前

中国很大,怪事很多。

  • 发表过近两百篇 SCI 的学者在科研项目申请中被淘汰,大概还算不上怪事;
  • 如果这位学者曾发表多篇顶刊论文还曾经两度登上 CNS 封面,这可能就有点奇怪了;
  • 如果不予资助的评语为「此人是网红,怀疑没有足够时间做科研」,那就真是怪事儿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就碰上了这件怪事。

图片来源:微博

据邢立达微博的说法,项目是国家级某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理应不差。但这句评语,就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了,什么时候项目评审也用这种「怀疑」手法了?

邢立达是谁?

当事人邢立达是谁?这个问题似乎很难用几句话说清。

图片来源:邢立达微博截图

作为微博上拥有 387 万粉丝的知名科学科普博主,也就是「网红」,邢立达的头衔很多,除了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之外,他还是青年古生物学者、科普作家、台北市立大学荣誉教授、腾冲市琥珀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资助探险家…

如果把邢立达的履历也放进来,头衔会更多:中国大陆第一个恐龙网站的创始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科幻小说作家、科学松鼠会早期成员之一、果壳网达人栏目撰稿人…

不仅头衔众多,网络上关于他的传说也很多。

  • 出生于广东潮州一书香世家,父母皆为 77 级高材生;
  • 自幼酷爱恐龙,高中时期就跟随恐龙学者董枝明前往云南野外挖掘恐龙化石;
  • 曾吃下 4000 年前的猛犸象腿肉;
  • 变卖故居支持自己的科研;
  • 凭一己之力将学校排名拉进全球前 80 位…

他的求学和科研经历也颇为曲折。

本科学金融,毕业后进入省委机关刊物工作,随后到中华恐龙园担任科研科普部负责人。因放不下对恐龙的热爱,重新做恐龙科研。先到成都理工大进修研究生,然后在禄丰世界恐龙谷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恐龙,又去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攻读古生物学硕士,最后回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读完博士,研究东亚中生代脊椎动物足迹学和缅甸晚白垩世琥珀。

要说学术界认头衔,也不全然对,至少从邢立达的遭遇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为名所累」。

不过,邢立达还是很为自己母校站场子的,他在微博中说,「地大对我很好」。

图片来源:邢立达微博截图

在回应网友「为何还是副教授」的提问时,邢立达也足够谦虚,并且非常尊重现有的职称评价体系。

科普是科学家的「原罪」已是历史问题

按下邢立达的学术水平和这次被毙掉的项目申请不表,从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的角度看,科普实际上就是「原罪」

学术科研一直以来都难以容下科普。

在个别专家的眼中,科普工作显然不算科研成果,相对于漏洞百出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科普成果恐怕更难公允地评判。于是,没有足够时间做科研,就成为合理的怀疑了。

这样的例子在学界中很多,最著名的恐怕是卡尔・萨根的例子。

卡尔・萨根,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卡尔・萨根 1934 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从小就绝顶聪明,不到 26 周岁就完成了芝加哥大学的本硕博攻读。他主要研究行星的表面与大气,创立了金星大气的温室模型,解释了这颗行星表面奇怪的高温。

他是美国天文学协会行星学会发起人,还担任过美国地球物理学会联合会行星学会的主席。

他还是学以致用的典范,在美国的太空计划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曾荣获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特别科学成就奖,两次获得公共服务奖和航空航天局颁发的阿波罗成就奖。

如果那个时代有互联网,卡尔・萨根一定是科普网红。因为他已经在他的时代里,利用媒体做到了所有能做的事情:

  • 他写科普书,拿到过普利策奖;
  • 他写科幻小说,在 1984 年拿到过 200 万美元的天价稿酬;
  • 他制作的科普电视片,创造了 80 年代收视率的顶峰;
  • 他制造新闻,为了抗议美国核试验,亲自驾车闯过核试验场的警戒线…

卡尔・萨根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所谓的传统科学圈开始排挤他,同行开始嘲笑他,他们认为卡尔・萨根是自降身价,哗众取宠。这直接导致他一生中 3 次提名美国科学院院士都遗憾落选。

卡尔・萨根死后,他经历的这种因为知名度而在学术界被孤立的现象,被称为「萨根效应」。

直到今天,这种效应在学界依旧普遍。

科研和科普本应互相成就

大众到底需不需要科普,简直是个送分题。

人类对有趣的新知识抱有天然的好奇,这是科普最大的土壤。抛开「提高大众群众科学素养」之类冠冕堂皇的说辞,就算当作一种带有趣味性的精神需求,科普也比娱乐八卦好太多了。

与此相对照的,大众所表现出科学素养往往低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各种收着智商税的电脑防辐射服,各类担心辐射聚众闹事不让修基站的事件,以及网络仍旧活跃着的在线算命、在线开光、在线转运……

屡见不鲜的荒唐新闻, 图片来源:百度截图

此次疫情中,「新冠病毒从武汉病毒所流出」的谣言又检验了大众的科学素养,不少人盲目跟风转载,逼得「蝙蝠女侠」石正丽研究员发朋友圈指天誓日用「生命担保」,新冠病毒与实验室没有关系。众口铄金,莫过于斯!

大众不仅是需要科普,简直是太需要科普了。

既然需要科普,那么谁来做科普?这又是一道送分题,当然是专业人士来做。

可矛盾来了,一方面科普需要专业人士来做,另一方面科研工作者做科普又被当作不务正业…

提高科普的地位,是当务之急。

从国家政府层面而言,要尽快将科普贡献加入科研评价体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此前,科技部出台的《关于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若干意见》为例就明确指出,建议完善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的业绩考核办法。不过操作细则和硬性约束方面,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图片来源:科技部

此外,不少科研机构和科学家也加入到了科普工作的队伍当中:

  • 中科院自己有官方科普平台,科协也有科普中国;
  • 有知名学者们组建的学术媒体,如知识分子、返朴等;
  • 还有很多个人也投身科普事业,如博物君张辰亮、王立铭、河森堡、李永乐…

就像大众群众身体素质的提高,不靠专业运动员拿了多少奥运金牌一样,大众群众科学素养的提高,也不靠发多少 SCI 论文,而是靠更多有才华有热情的人的忘我投入。

3 月 11 日,邢立达领衔中美加三国学者发现史上最小恐龙,成果登上 Nature 封面,这也是继 2019 年 5 月登上 Science 杂志封面后,邢立达再次登上顶尖学术期刊封面。

图片来源:Nature

想必这是对「此人是网红,没有足够时间做科研」这一质疑最好的回答。

搜索

北大核心期刊如何发表

国家开放大学官网

cns期刊能买吗

中国地质大学函授本科

国家开放大学

cns期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5日 下午12:33
下一篇 2024年4月5日 下午12:4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