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成家长认为“青少年模式”效果不明显,4步正确干预孩子上网

受访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成瘾医学科主任医师 陶然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牛雨蕾

春节临近,学生们都放了寒假,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相信不少家长都会不约而同地担心孩子的上网问题。日前,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了《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青少年模式”使用率低等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上述报告显示,有91.6%的家长知道“青少年模式”,但设置过此模式的未成年人和家长占比不到五成,其中有四成家长认为效果不够明显。

四成家长认为“青少年模式”效果不明显,4步正确干预孩子上网

“青少年模式”是2019年3月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牵头,在主要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试点上线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该系统会在使用时段、使用时长、功能和浏览内容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进行规范。

记者体验“青少年模式”后发现,相比于此前“一刀切”“仅限制时长”的粗放管理模式,当前各大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已经有了较大改善。例如,提供了对青少年的年龄、性别的甄别,设置一些有针对性兴趣标签选项,尽可能为青少年提供符合年龄的个性化内容。但仍有不少漏洞,比如,模式设置密码一般仅有四位,进入模式后还可以任意修改年龄等。很多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和普通模式没有太大差别。记者发现,在某剧情类游戏应用中,“青少年模式”下,使用者仍可以和成年玩家一起游戏,接触包括暴力、凶杀、色情内容的“剧本”。

此外,“青少年模式”在家庭使用情景中,也有不少难点。

机制简单,防不住青少年。家住北京市的李女士有一个上小学6年级的儿子。“自从开始上网课,我儿子就成了‘计算机专业人士’,技术比我都强,破解四位数密码对他来说根本不是事儿。”李女士感慨。山西省的宋女士一提起孩子上网,也有些头疼:“我儿子刚4岁,看家长输一次密码就能记住,下次玩时就能自己解锁。”

有触网需求,单一平台限制作用不大。“现在孩子们经常上网课,即便线下上课,老师也会通过网络发布很多学习内容,根本没办法限制孩子上网。”李女士认为,控制孩子触网是不大现实的。北京市的王先生也认为,家长不可能随时监测孩子:“即便在部分软件里设置‘青少年模式’,孩子也有其他渠道接触网络。”

有的家长觉得“没必要”,有的“拗不过”。“我们家孩子每天最多玩1个小时,到点收手机。”王先生认为,与其打开“青少年模式”,不如直接控制孩子接触网络的时间。李女士则“拗不过”孩子:“孩子不喜欢‘青少年模式’,老缠着我关掉,不给关就闹脾气。”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成瘾医学科主任医师陶然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的记者:“过度接触网络,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给眼睛、脊柱等带来伤害,还会在成长关键期影响孩子的思维模式、认知方式、情绪改善能力。”首先,过度触网会让孩子对人际交流感觉淡漠,而人际交流是最能调动大脑活动的,沉迷网络会影响大脑发育。其次,网络上有不少负面信息,孩子频繁接触后会影响建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很多孩子触网是为了发泄不良情绪,但这种方法反而会导致其在现实中更加退缩,不利于养成良性的情绪改善模式。

“网络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往往是刻板的,效果非常有限,家长需采取正确的方式干预孩子上网。”陶然说。

建立严格的家庭制度。家长绝不能心软,应该跟孩子沟通好这件事情的严肃性,并同孩子商量好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时段、使用范围,建立起一个严格的家庭制度,并督促孩子按照制度执行。

多陪伴孩子做对身心有益的家庭活动。“最好的教育是陪伴。”陶然说,家长应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足够的陪伴,多带孩子到户外玩耍,进行互动式的体育运动,或帮孩子培养一项有益的技能,有机会还应带孩子出门旅行。

与孩子交朋友,了解其心理需求。每一个孩子在成长中都期待收获肯定与认可,当这些需求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将目光投向网络世界。“家长们应该向游戏开发商学习,他们往往能满足孩子们的英雄梦。”陶然说。

以身作则,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模仿对象。“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模仿家长。”陶然说,要想让孩子避免过度触网,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不能自己每天抱着手机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8月27日 上午10:34
下一篇 2023年8月27日 上午10:5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