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仓理,实验物理专家。长期从事冲击波物理、爆轰物理、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在装备研发和武器物理研究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为新时期我国武器装备创新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得国家及军队科技奖数十项,获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全国创新争先奖、求是杰出青年奖等,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国防科技领域“科技链”和“人才链”事关国家安全命脉,事关民族生存发展。如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确保国防科技领域“科技链”“人才链”安全?我的理解要做到三个方面——选准攻关目标、凝聚优秀人才、营造良好生态。
选准攻关目标
举国体制的首要特征,是其目标体现国家意志、国家战略,集中力量办的是事关国家民族的“大事”。这决定了举国体制在一定时期内只针对有限目标。健全国防科技领域的新型举国体制,构建从战略需求出发的科技攻关目标决策体系尤为重要。
“两弹一星”等工程的目标决策,都是基于西方国家先走了一步,目标的“可达性”已经解决。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在“跟跑”和“追赶”。别人建什么,我们也要有;别人研究什么,我们也要跟上……这是符合国情的战略选择,也是国家科技发展必补的功课。但跟随日久,形成一种对国外科技发展方向、技术途径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对整个科技创新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对国防科技领域尤甚。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必须破除科技思想的依赖性。原因有三:第一是源自外部压力,以前能抄的作业现在抄不到了,或者抄到的可能是假的、错的;第二是源自我们所处的位置,在某些方面我们成了“国际班”上最好的学生,我们不懂的问题大家都回答不了;第三是源自当今世界在科技革命和军事革命发展洪流中所处的历史方位,在往无人区探索的进程中,大家的起点趋于一致了。因此,国家大力支持和鼓励从0到1的原创性研究。仅这样还不够,我们还要向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学习,要进一步从观念、思想、视角、方法等方面形成我们自己的体系。只有先做到科技思想的自立自强,才能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
同时,科技思想上的前瞻性、引领性要能够转化为确定的、可行的目标,才能适用科技攻关举国体制。要打破“跟跑”依赖,就要构建起国防关键领域重大战略需求—科学技术问题—成果工程应用的循环体系。过去这个“循环”,有的以单线条的形式分散在各个部门、单位乃至团队,难以形成创新合力;有的出现了断点,许多成果没有走向装备应用;还有大量工作游离于循环之外,阻碍了创新效率、效能的提升。现在我们需要充分运用基于信息、数字化的方法,从顶层的场景概念设计,到需求研判,再到体系设计,对面临的科学技术问题,举国体制的基础条件、风险等级等进行全面、科学的论证与评价,对任务组织形式、成果应用预期、应用路径进行闭环设计,实现基于数据的、科学的新型举国体制目标决策。
凝聚优秀人才
举国体制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凝聚优秀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健全国防科技领域的新型举国体制,要回答好两个问题:一是国防领域科技攻关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二是如何凝聚起这样的人才?
爱国奉献,是新中国举国体制赖以团结和汇聚一批科技精英、仁人志士的精神内核;到了今天,仍然是国防科技领域新型举国体制选人用人需要坚持的重要标准。有人会问,现代社会早就价值多元化了,还光讲“爱国奉献”有用吗?——不但有用,还必须要讲,尤其是在国防科技领域的科技攻关、重大工程中更要讲!精神内核是指引和支持一个人奋斗和追求的原始动力,是凝聚一支队伍最强有力的核心力量。国防科技领域新型举国体制的核心人才队伍,一定要识别、遴选、团结那些对祖国充满热爱、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充满激情、以民族自立自强为己任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政治过硬是科技队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协作”的信念支撑,是任务过硬、工程过硬的前提条件!
有爱国奉献的精神感召,还需有聚才用才的机制举措。当年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21位是从海外留学归国,在参加“两弹一星”攻关任务前有14位来自中国科学院、5位来自高校。这样的聚才力度要在今天重现,非创新用人模式不可。可以在国防科技领域战略需求牵引下,探索建立有利于汇聚多学科、多任务(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人才的灵活用人机制。以国家使命、崇高事业“聚人才”;以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大力发展科教协同、畅通人才流动、多种用人模式并存等措施“蓄人才”;以学科背景多样、任务属性多样、人才层次梯度合理的多元融合模式“配人才”;在交叉科学问题挑战、“急难险重”攻关任务中“育人才”;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客观分类评价人才贡献、严厉打击弄虚作假等改革攻坚举措“励人才”;以科研结构扁平、交流方向交叉、学术交流常态、协作成果显性的交流协作氛围“融人才”。多措并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把“识才爱才敬才用才”落实落细到人才保障、服务工作中,打造融通、繁荣的国防科技领域创新“人才链”。
营造良好生态
目标既定、人才就位,还需要与时代特征相适宜的生态环境,才能催生新型举国体制的奇迹。用数学的思维看,新中国举国体制的图景是全国各地向一个中心汇聚的“射线”状组织模式,这种模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不可复制,需要创新思路和模式。我们能够想象:独链易断,网不易断;平面的网络易破,而立体的网格更为坚固。要健全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举国体制,使我们的国防科技领域“科技链”更加牢固、更加健壮,就要把它织成一张密密实实的网,使其融入到国家乃至全球的“科技链”“产业链”当中去,这就是生态营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思想,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首先要做的,是打破国防科技领域科技创新与市场之间的壁垒,使国防科技领域“科技链”深度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创新链”“产业链”紧密交织。新型举国体制的“新”,在于它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作用。对于国防科技关键领域而言,当前市场经济的作用发挥得还远远不够。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国防科技关键领域科研生产单位首先要革自己的命。要下决心打破“特殊性”思想,打破“计划体制”惯性依赖,打破固有的利益链条,把科研生产中基础的、共性的,特别是“卡脖子”的原材料、元器件、软件等需求“放出去”,把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从市场、从企业“引进来”,形成科技攻关和技术产品供给的良性竞争机制,促使相关领域创新更加活跃、保障更加经济;要克服暂时的困难,坚持不懈把国产化技术和产品“用起来”,在反馈迭代、螺旋上升中实现自主可控,使国防科技领域科技创新真正扎根于国家最先进的科技和工业基础之上。
同时,要持续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国防科技领域的发展和革新高度依赖科技创新,不能被任何形式的威胁阻遏。要以“坚持胸怀天下”的胸襟和眼光,持之以恒坚持开放协同创新,面向全球推进科技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举国体制是我们创造“两弹一星”辉煌的成功法宝,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是确保国防科技领域发展与安全的战略选择,也是必由之路。只要我们团结一致、顽强拼搏,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把握时代脉搏,凝聚智慧力量,就一定能够不断迸发出超乎寻常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