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刘苏雅
4月26日,北京市人工智能企业开发的大模型产品“式说3.0”正式发布。它不仅能够进行日常对话,还将发展成为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新型开发平台,利用大模型技术提升企业软件的体验和开发效率。
有ChatGPT珠玉在前,“式说”的能力到底如何?为了证明自己没有“抄作业”,第四范式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戴文渊在演示前,现场拔去了服务器连接互联网的网线,把考试变成“闭卷”,测试了大模型的日常对话、描述图片、智能绘图、编写代码等功能。
不过,戴文渊并不希望其仅仅被作为一款“对话软件”,他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优化层级复杂、用户体验不佳的各类企业级软件。企业级软件常常出现几十层菜单的堆积,交互体验极为复杂,而对话交互能实现直接功能调用,用户不用再层层点击。目前,该模型已经尝试接入办公场景,把繁琐的点击操作变为对话交互,“这是一个更自然的方式。”
“人接收到复杂的工作,会在大脑里推理出一步步要执行的子任务,然后再按步骤去执行。换成机器,如果对于同一个工作,模型能积累足够多的数据,通过一系列步骤将任务完成并把套路总结出来,就形成了‘思维链’。”戴文渊介绍,本次发布的大模型产品已经是第三代,而从第一代到第三代的迭代,中间仅仅相隔了2个月。
期间,它从纯语言大模型,升级到了文本、语音、图像等多模态输入输出的2.0版本,并能通过学习企业的内部数据,成长为业务助手。而3.0版本则变得更聪明,可以通过思维链对复杂任务进行拆分,在金融、制造、医疗健康等行业都能得到广泛应用。
为“式说”提供两个零件结构图片,就能一键生成可能的装配方案。当一位航空领域从业者看到这一过程时感慨:“这可能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一小步,但却是制造工业的一大步。”
现在,这款大模型正在探索在金融机构落地。“大模型的出现,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必须做出变化,不能逃避。”北京市一家金融机构科技部负责人表示,大模型能够大幅降低知识型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本,在贷前尽调、贷后报告、监管规章制度查询等场景下,引入大模型都将对银行的管理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利用模型的私有化部署,可以生成仅用于银行内部的模型,保证内容可信和数据安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