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常州日报-常州网
常州市“党建 社会救助”入选民政部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项目;
在民政部最新公布的2021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中,常州市民政局“‘彤心常助’聚合力,1798(一起救吧)暖人心”榜上有名,成为全国15个优秀案例之一;
基于常州的实证研究的“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的实践探索”获得2021年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三等奖……
近年来,常州全市社会救助工作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兜底有力、衔接有序、政社互补的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有力兜牢了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增强兜底能力,分层分类的制度体系更完善
常州市民政局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两办”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方案,从困难群众实际需求出发,细化具体工作举措,建立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精准度。
抬高刻度“兜牢底”
常州将低保标准挂钩上年度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0%-40%,目前已提高到每人每月940元,较2017年增长23.68%。
同时在就业成本抵扣、收入豁免、缓退渐退等政策上取得突破,如就业成本最高可抵扣100%月低保标准;缓退渐退从3个月延长至6个月;“重特大”疾病种类及范围扩大到18类28种等。
落实民政部《特困人员认定办法》,特困供养对象基本生活保障不低于低保的1.3倍,并按生活自理能力分档给予照料护理服务。
集中养育、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2522元、2018元,精准排查保障7043名困境儿童,建成18个儿童“关爱之家”;残疾人“两项补贴”惠及困难残疾人3.4万人、重度残疾人3万人。
网格员入户走访核查
拓宽覆盖“兜实底”
多部门联合修订出台低保实施细则,按户保和按人保相结合,将低收入家庭中的一级、二级重度残疾人和三级智力、精神残疾人,以及经认定的“重特大”疾病患者166人单独纳入低保范围,截至2021年底,在册低保对象9272户13051人,全年累计发放低保金12192.3万元。
加强低收入人口的认定和动态监测工作,重点开展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的集中认定。截至2021年底,共有低保边缘对象2218户4759人,支出型困难对象42户113人,推动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等专项救助更好地向低收入人口延伸。
及时高效“兜紧底”
全面建立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2021年各辖市(区)备用金额度累计502万元。
建立健全主动发现、快速响应和“一事一议、温情操作”的“救急难”工作机制,临时救助对象从户籍居民扩展到常住人口。
2018年以来,常州临时救助3.5万人次、支出救助金2000多万元。
疫情防控期间,在全省率先出台困难群众帮扶十项举措,2020年至今,6次启动价格临时补贴,累计发放5900余万元。
开展社会救助政策宣传
统筹救助资源,协同协调的救助格局更健全
以“党建 社会救助”改革试点为契机,常州市民政局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推动党建与社会救助、社会治理和社会工作融合,形成“彤心常助1798”工作机制,综合发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效应,社会救助体系向多层次、梯度化发展。
做强政策衔接
常州加强社会救助与扶贫开发、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及时为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提供救助帮扶,将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全部纳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购买保险防止返贫、设立保险基金,巩固脱贫成果。
加强社会救助与专项救助的衔接,医疗救助资助参保对象由9类扩展到11类,“惠民保”、慈善大病医疗补充保险等有效减轻困难群众就医负担;住房保障对象扩展到月收入4036元以下的中低收入家庭,法律援助对象范围拓展至当年度本地区最低工资标准以下人员,自然灾害保险覆盖全市常住人口;5年累计发放教育资助1.44亿元,惠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4.24万人次,为“事实孤儿”建成100间“梦想小屋”。
为困难群众建立“一户一档一策”
做优协同机制
以常州市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为枢纽,横向整合14个救助部门、50项救助政策,汇集救助数据600多万条,为部门间信息共享、工作协同打牢基础;纵向完善四级社会救助工作网络,推进辖市(区)社会救助综合服务机构建设,镇(街道)设立一站式社会救助服务窗口,村(社区)设立社会救助协理员,服务端口向党群服务中心延伸,把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回应到“家门口”。
做广社会参与
通过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方式,市民政局整合慈善、商会和知名企业等资源,每年投入近3000万元,重点开展社区摸排出的扶贫济困、精准帮扶等公益项目。
建立社会救助服务联盟,首批加入服务团队近百家,提供社会融入、精神慰藉、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比如,常州经开区发动社会组织提供帮扶助困资源,为200名低保对象、困境儿童和残疾人实现“微心愿”,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救助服务。
深化改革创新,为民惠民的高效服务更温情
常州市民政局将社会救助作为实施“532”发展战略的基础保障、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着力打造“常有众扶”名片,实现社会救助管理和服务下沉,让困难群众享受到更便捷、更温馨的救助服务。
开展志愿救助活动
深化“放管服”改革
常州积极推行社会救助办理告知承诺和容缺受理,在法律框架内持续精简流程、下沉审批权限。溧阳市将低保标准2倍以内的临时救助审批权限,武进、天宁、钟楼等辖区将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审批权限下放至镇(街道),缩短了审批时限,提高了救助效能。
立足便民利民,大力推行“一证一书”(身份证和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授权书)即可申请救助的做法,通过部门信息共享取消相关证明材料,让困难群众“只需跑一次、无需开证明”。
深化“大数据”应用
市民政局坚持申请救助必核、动态管理常核,依托全省领先的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围绕17个部门的27个大项数据,对救助对象实施24小时自动核对、动态管理。
在此基础上,建成智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形成了前台受理、后台流转、部门协同、流程跟踪”工作模式,开通就近办、网上办、掌上办通道,通过二维码、“我的常州”或“江苏政务服务”App,可一键申请14个部门的32项救助服务。
自2020年8月上线以来,已累计受理救助申请7600余条。平台主动推送大额支出等“预警信号”,特别是将当年大额医疗费用支出对象向多部门推送、主动预警,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
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助力高效精准救助服务
深化“网格化”治理
抓住乡镇政府能力建设及基层减负增效、村(社区)两委换届等契机,市民政局明确将社会救助职责纳入镇(街道)、村(社区)工作事项,落实落细村(社区)党组织社会救助责任。
推进“网格 社会救助”长效机制建设,将社会救助工作列入网格化管理入格事项,加强对社会救助对象和易返贫致贫对象的监测预警,累计向网格员推送困难群众监测信息2.5万条、医疗预警信息2000余条。全市1.3万名网格员作为社会救助辅导员,摸排梳理困难家庭救助需求,帮助救助对象申请救助,畅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常民轩 谢韵 图文报道)
本文来自【常州日报-常州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