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优享智库
目录
1. 项目概述 1
1.1. 项目名称 1
1.2. 项目背景 1
1.3. 建设目标 2
1.4. 建设依据 3
1.5. 建设内容 6
2. 需求分析 6
2.1. 数据架构重塑 6
2.2. 平台架构重塑 7
3. 总体设计方案 7
3.1. 总体目标 7
3.2. 设计原则 9
3.2.1. 标准化原则 9
3.2.2. 稳定性原则 9
3.2.3. 安全性原则 9
3.2.4. 先进性原则 11
3.2.5. 易用性原则 11
3.2.6. 可扩展性原则 12
3.2.7. 可维护性原则 13
3.3. 总体架构 13
3.4. 架构设计 15
3.4.1. 运维管理框架建设 15
3.4.2. 二级开发框架建设 15
3.4.3. 基础支撑软件 16
3.4.4. 架构设计要求 18
3.5. 数据库设计 19
3.5.1. 历史数据库设计 19
3.5.2. 历史数据 21
3.5.3. 统计数据 22
3.5.4. 临时表 22
3.5.5. 数据冗余处理 23
3.5.6. 数据库安全 24
3.5.7. 数据库管理设计方案 25
4. 系统设计方案 29
4.1. 内网办公门户子系统 30
4.1.1. 门户首页 30
4.1.2. 党务专栏 30
4.1.3. 日程值班专栏 30
4.1.4. 业务办理专栏 31
4.1.5. 通知消息专栏 31
4.1.6. 资源中心 31
4.1.7. 快捷入口 31
4.1.8. 信息发布集成 31
4.1.9. 后台运维管理 32
4.2. 移动办公门户子系统 32
4.2.1. 移动门户 32
4.2.2. 移动政务 34
4.2.3. 移动审批 35
4.2.4. 移动图形 37
4.2.5. 移动运维 38
4.2.6. 数据对接 38
4.3. 一体化办公系统 38
4.3.1. 公车管理 38
4.3.2. 固定资产管理 39
4.3.3. 日程值班管理 39
4.3.4. 请销假管理 39
4.3.5. 工作流平台改造 39
4.3.6. 移动化对接 39
4.4. 一体化审批子系统 40
4.4.1. 业务分析与建模 40
4.4.2. 业务受理 42
4.4.3. 业务办理 42
4.4.4. 项目查询 43
4.4.5. CAD图形审批 44
4.4.6. WebGIS图形审批 44
4.4.7. 统计报表 45
4.4.8. 内部监察 45
4.5. 数据交换与共享 45
4.5.1. 数据共享 46
4.5.2. 数据交换 47
4.5.3. 与省、市其他系统对接 47
4.6. 标准化体系设计 48
5. 项目实施保障 49
5.1. 系统进度计划 49
5.2. 质量保证措施 50
5.2.1. 软件开发各阶段需要提交的文档 50
5.2.2. 过程管理 50
5.2.3. 需求管理 51
5.2.4. 项目计划 51
5.2.5. 项目跟踪与监控 52
5.2.6. 软件质量保证 53
5.2.7. 集成软件管理 54
5.2.8. 软件产品工程 54
5.2.9. 组间协调 55
5.2.10. 评审 56
5.2.11. 培训 56
5.3. 软件开发过程 57
5.3.1. 采用基于里程碑的生命周期模型 57
5.3.2. 采用迭代化的开发模式 59
5.3.3. 迭代过程与传统的瀑布模型相比较 60
5.4. 质量管理 61
5.4.1. 测试 61
5.4.2. 评审 62
5.4.3. SQA(软件质量保证) 62
5.5. 软件品质保证 63
5.5.1. 需求阶段 63
5.5.2. 设计阶段 63
5.5.3. 编码阶段 63
5.5.4. 测试阶段 64
5.5.5. 发版试运行及结项 64
5.6. 系统安全保障措施 64
5.6.1. 系统安全 64
5.6.2. 权限管理 65
5.6.3. 数据安全 65
5.6.4. 系统稳定性及出错处理 66
5.7. 测试计划 67
5.7.1. 测试计划 67
5.7.2. 测试标准 68
5.8. 验收方案 70
5.8.1. 验收方法 70
5.8.2. 验收内容 71
5.8.3. 验收实施步骤 71
5.9. 技术支持及售后服务 72
5.9.1. 技术支持服务 72
5.9.2. 免费系统维护服务 73
5.10. 培训计划 73
5.10.1. 培训承诺 73
5.10.2. 培训目标 74
5.10.3. 培训地点 74
5.10.4. 培训内容 74
5.10.5. 现场培训 74
项目概述
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互联网 ”一体化政务服务系统
项目背景
2018年3月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新组建自然资源部门,履行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当前全国各省市自然资源部门机构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018 年4月至11月各省相继成立自然资源厅,2019年1月,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成立,新机构通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践行“两统一”职责,推进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促进自然资源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机构改革前,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政务服务应用主要包括原规划第四代规划信息平台和原国土资源“四全”服务平台, 两平台都能够满足原有各自业务管理工作要求并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随着规划和自然资源机构改革工作的推进、业务融合工作的开展,原有的系统已无法满足管理要求,主要表现在系统建设条块分割、前后衔接不足、标准不统一,系统之间未充分关联衔接、无法充分支撑业务协同、难以形成闭环管理,系统数据共享不足、信息无法高效利用,业务管理两套系统、用户操作不便、对外服务效率不高。
与此同时,国家、部、省对于政务服务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务院于2018年印发《进一步深化“互联网 政务服务” 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国办发〔2018〕45号)中要求“进一步推进‘互联网 政务服务’,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体系”的要求,各级政府需要推进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2019年3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8〕1号)中,明确了“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统一审批流程,统一信息数据平台,统一审批管理体系,统一监管方式”的要求。2020年4月,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发布《江苏省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加快构建“互联网 自然资源”政务服务应用,为推进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
为落实改革要求,实现市、区两级业务统筹,进一步加快推进市局自然资源职能、业务的整合和优化,提高行政审批服务能力,满足“互联网 政务服务”、“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等改革要求,亟需开展市规划和自然资源“互联网 ”一体化政务服务系统建设工作。
建设目标
立足现有基础,坚持统筹建设、建用并举、以用促建的建设原则,基于局内现有规划、国土信息化建设成果,面向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改革创新,全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特色的政务统一调度、审批协同一体、服务方便快捷、用途有效监控、决策精准高效的规划和自然资源“互联网 ”一体化政务服务系统,确保局内全业务覆盖、全流程贯通、全信息集成,实现对外统一政务服务,对内统一审批管理,全面提升规划和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建设依据
本项目软件系统设计和建设严格遵循国家及地方标准规范,以及工信部相关的规范与标准,具体如下:
网络标准:IEEE 802.3,IEEE 802.3u,IEEE 802.3ab,ANSI/IEEE 802.3N,IEEE 802.3x,IEEE 802.3af,IEEE 802.3az, IEEE 802.11b/g
(一)行业标准
-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TD/T 1055-2019)
-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规程》(TD/T 1010-2015)
-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 1026-2010)
-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TD/T 1018-2008)
- 《城市规划基础资料搜集规范》(GB/T50831-2012)
-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
- 《城市规划制图标准》(CJJ/T 97-2003)
-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100-2004, J298-2004 )
-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GB/T 17798)
- 《城市地理要素—城市道路、道路交叉口、街坊、市政工程管线编码结构规则》(GB/T 14395-1993)
-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90 )
-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示范工程技术导则》
- 《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GB/T 21740-2008)
-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GB/T 30319-2013)
-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技术规范》(CH/Z 9001-2007)
-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地名/地址分类/描述》(CH 9002)
- 《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GB/T 30317-2013)
-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2006)
-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基本规定》(CH/T 9004-2009)
- 《地理信息要素编目方法》(GB/T 28585-2012)
- 《地理信息注册服务规范》(GB/Z 25599-2010)
- 《地理信息目录服务规范》(GB/Z 25598-2010)
- 《地理信息时间模式》(GB/T 22022-2008)
- 《地理信息分类与编码规则》(GB/T 25529-2010)
- 《三维地理信息模型数据规范》(DB 3201/T 281-2017)
(二)技术规范
-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2239-2019)
-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公通字〔2007〕43号)
-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GB/T28448GB/T28448—20122012
- 《市政务数据管理暂行办法》(政府令第329号)
- 《市政府投资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2004年8月5日签发)
- 《电子政务工程技术指南》(2003年1月3日签发)
-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GB/T 21062-2007)
- 《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要求》(GB/T 21064-2007)
- 《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2002年5月)
- 《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管理办法》(国保发〔2005〕16号)
-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
-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2006)
-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设计规范》(GB50395-2007)
- 《地理信息—元数据》(ISO 19115 )
- 《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GB8566-88)
- 《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GB 8567-88)
- 《软件工程术语》(GB/T 11457—89)
- 《计算机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规范》(GB/T 12260-90)
- 《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GB/T 12504-90)
- 《计算机软件需求说明编制指南》 (GB9385-88)
- 《计算机软件测试文件编制指南》(GB9386-88)
- 《软件维护指南》(GB/T 14079-93)
- 《计算机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GB/T 14394-93)
建设内容
本项目建设期为1年。
序号 | 名称 | 数量 | 单位 |
1 | 一体化门户子系统 | 1 | 套 |
2 | 一体化办公子系统 | 1 | 套 |
3 | 一体化审批子系统 | 1 | 套 |
需求分析
数据架构重塑
1、重塑底层数据架构。
2、建立租赁业务标准规范及信息系统标准规范。
3、建设全市统一的房屋数据、从业主体数据库和从业人员数据库三大数据库。
4、实现租赁平台与其它管理平台数据共享及一期平台的数据迁移。
平台架构重塑
1、开发服务运营平台,面向运营人员使用。
2、开发应用中台,面向业务应用提供规范化快速交付平台和标准化资源库、流程库 。
3、开发智能中台,面向业务应用提供AI计算框架、模型和组件等提供一体化的管理和应用支撑。
4、开发数据中台,面向业务应用提供数据底座,构建政务大数据资源池之上的政务数据资产化管理、数据服务与数据运营的一体化综合管理平台。
总体设计方案
总体目标
采用信息化手段,通过计算机应用软件、3G/4G无线网络技术、GIS地理信息、GPS定位等多种技术,建设房屋租赁服务监管平台。
主要达成以下目标:
(1)完善数据采集,精细房源管理。
在传统房产测绘基础上,新增户型、朝向、装修情况、电梯配置等16项数据和房屋内外三维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按间建立的精细化二维和三维租赁楼盘表,贯穿楼盘管理、房源发布、合同网签、租金托管、租赁监测、限制信息标识、业务联动全流程,为服务及监管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2)加强系统对接,全面推进网签。
推广合同范本,实现合同网签电子签章,提升网签备案率,实现租赁平台与第三方信息平台数据对接,建立租赁信息发布核验机制,确保信息真实准确。
(3)加强主体监管,推行信用惩戒。
建立租赁企业数据库,加强租赁机构主体管理精细化,引入互联网信用评价体系,配合租赁信用的信息管理。优化经纪机构、住房租赁企业及从业人员租赁行为的动态信用评价,建立分类监管,实现信用信息的多部门联动和共享。
(4)推行租金托管,降低资金风险。
推行租金银行托管机制,通过与银行租金托管系统的对接,对租金入账、租金划转、租金利息等使用情况全流程查询、监测与预警分析。
(5)落实奖补申报,规范项目管理。
建立中央财政补助管理模块,试点财政补助资金的使用及管理,防控资金使用风险,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后续新建、改建租赁房源实现系统化的项目管理。
(6)提升监测分析,创新业务联动。
加强租赁市场的动态监测和分析,为居民租赁、政府决策、行业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加强租赁平台与公安、市场监管、信用监管、综治、公积金、水电煤、智慧物业、智能社区、金融企业等相关部门或组织的对接,打造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网格化监管和服务体系,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与动态联动。
设计原则
标准化原则
系统建设充分考虑房管工作的现状,满足房管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要求。系统建设过程中对房管管理流程进行规范统一,形成本项目的标准规范,结合国家已有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指导本项目系统设计与应用。
稳定性原则
系统采用成熟和高度商品化的开发平台以及公司多年的技术成果,在系统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系统的稳定,采用科学的有效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另外,在系统开发有特定的流程和规范,比如系统开发流程规范,代码编写规范,测试规范,质量保证计划等,系统开发过程中按照已有的规范进行,确保系统的质量。
安全性原则
系统的安全性是用户特别关心的事情,也是系统设计的根本。系统的安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物理安全,逻辑安全和安全管理。物理安全是系统设备及相关设施受到安全保护,避免破坏和丢失。安全管理包括各种安全政策和机制,逻辑安全是指系统中的信息安全,主要分为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系统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信息安全,包括各种安全验证,数据存储的安全,敏感信息的加密,数据传输中的加密,数据访问的验证等确保了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通过各种安全技术手段,保障系统运行的安全。遵守现行的各项保密制度和规定,尚未公开或不宜公开的数据与信息采取严格的安全保护措施。用户的商业秘密不得开放给未经授权的用户。
系统外部安全:系统的安全性充分考虑网络的高级别、多层次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备份系统、防火墙和权限设置等措施,保证政府部门的数据安全和政府机密;同时考虑系统出现故障时的软硬件恢复等急救措施,以保障网络安全性和处理机安全性。系统要形成相对独立的安全机制,有效防止系统外部的非法访问。
系统内部安全:在保证系统外部安全的同时,系统也能确保授权用户的合法使用。系统本身具有容错功能,包括出错提示、原因,并能自动或通过人工操作,使出错的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系统还提供严格的操作控制和存取控制。
系统运行安全:在逻辑上,系统具有抵御对系统的非法入侵的能力;在物理上,系统保证不存在可能的单点故障,提供资源数据的备份能力。系统支持定期的自动数据备份和手工进行数据备份,能够在数据毁坏、丢失等情况下将备份数据倒回,实现一定的数据恢复。
先进性原则
在系统总体设计上,借鉴国内己有的相关经验。在技术上,采用国际上先进、成熟的技术,使得设计更加合理、先进。在注重系统实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在软件开发思想上,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标准和面向对象的理论来设计,保证系统的先进性。
易用性原则
易操作性是指用户操作和运行控制软件的难易程度的软件属性。该特征要求软件的人机界面友好、界面设计科学合理以及操作简单等。
易操作的软件让用户可以直接根据窗口提示上手使用,无需过多的参考使用说明书和参加培训;
各项功能流程设计的很直接,争取在一个窗口完成一套操作;
在一个业务功能中可以关联了解其相关的业务数据,具有层次感;
合理的默认值和可选的预先设定,避免了过多的手工操作;
如果软件某操作将产生严重后果,该功能执行是可逆的,或者程序给出该后果的明显警告并且在执行该命令前要求确认;
如果一旦出现操作失败,及时的信息反馈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处理结果或者是处理过程的信息反馈不是一个好系统;
流畅自然的操作感觉,来源于每一次操作都是最合理的。
在页面和流程上浪费用户的鼠标点击,也是在挥霍用户对于软件的好感。清晰、统一的导航要贯穿系统的始终;操作按扭、快捷键等遵循一致的规范、标准是必须的,不要给操作者额外记忆的负担。
可扩展性原则
系统的扩展性是测量系统设计好坏的一个重要的标准,良好的扩展性可以使系统有健壮的生命力,也为系统的升级和将来的维护打下良好的基础。
系统在需求调研阶段就充分考虑用户的用途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在概要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系统的使用和发展,为系统的可扩展性提供重要保障。
采用面向对象、面向服务的设计思想,按不同的网络、不同的功能、不同的职能划分成各种功能组件,各功能组件既可以独立形成系统又可以组成一个综合系统,方便实现从子系统到综合系统,从综合系统到独立系统的升级过渡,保护用户的投资。良好的扩充性和可维护性,实现在快速搭建总体框架的基础上分业务,分任务的逐渐充实整个系统,使系统具备可持续升级的基础。
功能扩展:为了满足用户今后系统扩容和扩大应用范围的需求,系统充分考虑从系统结构、功能设计、管理对象等各方面的功能扩展。
软硬件升级:系统充分考虑软硬件平台的可扩展性及软、硬件的负载平衡机制。随着关键软件和硬件的发展以及管理功能的增加,系统具有灵活和平滑的扩展能力。关键软件和硬件的发展以及管理功能的增加,系统具有灵活和平滑的扩展能力。
可维护性原则
可维护性是在软件交付使用后进行的修改,修改之前必须理解待修改的对象,修改之后进行测试,以保证所做的修改是正确的。
系统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可维护,尽量做到系统在尽可能少的维护动作下,完成系统功能修改。在系统功能文档中做到完全的解释,使用户在理解功能时轻松完成系统的维护。
总体架构
系统主要由“1个规范、1个数据库、10个子系统”构成。
“一个规范”即数据标准规范,根据城市管理治理要求,基于国家、省、市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编制一套适应城市管理建设要求和实际情况的标准规范体系。;
“一个数据库”即“城市房源管理信息资源库”,作为整个项目的基础数据支撑;
“十个子系统”面向城市房管部门,实现房屋租赁服务监管平台。
“十个子系统”,主要建成房源管理子系统、合同管理子系统、主体管理子系统、资金管理子系统、联动管理子系统、企业培训子系统、服务对接子系统、应用支撑子系统、技术支撑子系统、服务运营子系统。
总体架构主要包括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服务层、平台层、应用层、政策法规、安全标准等层面。
项目建设基于信息标准,实现信息数据的集中部署,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的统一:
- 统一数据标准(数据系统架构、数据库结构、数据表);
- 统一基础信息(文字、图片、音视频、虚拟素材等);
- 统一地理信息(位置信息、GPS数据、电子地图);
- 统一交换接口(内部数据交换接口规范、开放数据接口规范);
- 统一技术平台(硬件、软件、网络、安全)。
感知层:通过各类数据采集和感知技术,如:RFID、条形码、传感器、摄像头等,实现数据采集和存储,为整个系统治理应用体系提供基础数据的支撑;
网络层:构建应用级物联、感知、互联、通信、卫星网络,为数据信息的传输流通起到支撑作用;
数据层:建立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基础设施服务为一体的空间数据服务体系,为平台建设奠定空间信息基础与数据支持;
统一服务平台:系统业务处理的逻辑平台,它通过对数据核心层的调用访问业务数据,实现不同的功能模块,满足不同的业务需求;所有业务功能在此统一平台上得到良好的封装和定义,以Web、手机终端服务的形式,运作在平台上,为用户提供各类信息服务;
应用层:对于应用层,提供多样化的界面逻辑,实现对业务逻辑的应用;主要提供房源管理子系统、合同管理子系统、主体管理子系统、资金管理子系统、联动管理子系统、企业培训子系统等。
架构设计
运维管理框架建设
研发统一的运维管理系统框架,实现其他系统维护功能的注册应用,并定义统一的运维模块标准和接口,支持后续平台或系统运维管理模块按照统一标准和接口开发,并实现按权限和系统模块划分各自维护功能,各子系统运维管理功能由各子系统运维管理模块提供。
二级开发框架建设
研发前端二级开发框架,采用页面框架构建统一的界面交互体,为全局各类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页面集成框架,形成统一的界面风格、操作方式以及交互体验。并提供界面效果图、示例页面(html、CSS、JS)成果。具体的页面集成框架需具备以下功能:采用面向组件的服务(HTTP-REST协议)数据接入;支持所有界面要素的操作权限控制;内置事件处理引擎,提供界面通信组件交互机制,实现跨域页面集成;提供消息服务,实现界面异步刷新;支持单双屏办公模式;提供集成AI(语音识别、图片识别等)服务。
统一界面规范设计提供简洁、美观、一致、交互性强的界面设计,输出本项目的界面设计标准规范( 包括桌面端和移动端),完成本项目并指导和协助完成其他项目的界面设计。界面设计输出对应的设计需求文档,在交互原型设计上输出具有良好用户体验的交互原型文档,便于沟通,快速修改;视觉界面设计根据交互原型,按照视觉设计要求,输出视觉界面设计;规范标准上根据视觉设计稿,制作标准的界面设计规范,包含桌面端和移动端的字体、颜色、布局及各业务系统首页面规范等;前端制作方面能根据交互原型,视觉设计稿,和规范标准,输出html前端代码。在产品开发阶段中,与项目研发团队配合,协助开发各业务系统的前端页面开发,为开发团队提供设计、技术支持。
基础支撑软件
国产化工作流平台和ESB(企业服务总线)平台
支持对业务流程的设计建模、测试与调试、部署、运行、监控和管理; 支持SEDA架构,支持多流程高效运行,满足高性能需求;
支持复杂流程定制,满足流程模式、任务分派、异常处理、时间限制、版本管理等需求;
支持多租户技术,满足企业云化需求;
支持微服务架构,提供微服务应用的开发、部署、监控、运维等应用生命周期管理;
支持Spring架构和Dubbo架构分布式应用;
具备独立的配置中心、监控中心、日志中心、注册中心、API网关等组件。支持前后端分离的开发模式等。
CA电子认证服务
提供TLS证书安全认证,提供PKI CA证书服务,提供OTP动态令牌服务。
个人电子签章认证软件
支持国际通用的RSA算法和国家密码管理局的商用密码算法SM1,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支持在WORD、EXCEL、HTML网页、PDF、WPS文字、FORM表单等众多系统上直接签章。
AI语义识别软件
成熟的语音软件识别,拥有先进的语音识别能力,支持关键词、个性化热词功能,可将一些非常见的词汇上传至识别引擎,当实时转写的音频流中出现该词汇时,引擎可将其识别出来,提高自然资源行业专业用语识别准确率;支持文字智能转换的功能,对结果中出现数字、日期、时间等内容格式化成规整的文本。要求支持语音输入速度不低于300字/分,识别结果响应时间低于200MS。
语音自动识别软件
要求支持基于自然资源、城市规划相关行业专用数据进行建模,提供高精度和深度的中文语义理解和分析,支持中文流式识别、智能分词、实体识别、文本聚类等语义的功能,从而提供较高的语义识别率;垂直领域方面支持自然资源、城市规划等功能并不断扩展,支持可视化方式扩展意图识别功能,满足垂直领域的业务需要。
架构设计要求
1、软件开发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具备和部署完善的调用接口,保证服务能方便的被其它系统集成、调用。如基于SOA体系架构、微服务架构、采用B/S 架构等。系统需在成熟的开发框架上开发,其中一体化办公子系统、一体化审批子系统基于工作流平台开展系统研发,便于系统后续开发维护。
2、平台网络架构要求:基于安全部门认证的数据安全交换系统,满足局本部、分局、委托审批开发区、各委办局等之间的信息交换要求,满足移动办公应用网络要求。考虑好数据库、系统应用的负载均衡要求。
3、界面要求:按照系统界面设计规范的要求开展系统界面的实现,并能够支持双屏应用。
4、数据库设计要求:为提高系统性能和扩展性,方便数据库的运维,各系统数据库应按业务审批、行政办公(事务管理)及移动端的业务分类单独设计和部署。
5、数据存储要求:为实现项目中大量非结构化数据的高速存取,在架构设计上必须支持高可靠性、海量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取应用,同时需支持非结构化数据服务的高扩展性,以支持分布式部署。
6、与其他系统接口要求:完成与主页面框架的集成、完成与采购人要求的在建或已有相关系统的接口对接。
7、服务化要求:按需开展各系统功能服务划分,对于具有公用性或可能被其他系统调用的功能必需进行服务化封装,并须统一纳入框架统一管理。
8、部署要求:系统支持分布式部署,分散负载,解决高并发的问题。
9、性能要求:
1、系统采用分布式高可用架构,保证7×24小时的运行。
2、系统具备支持2500人以上用户规模,支持200人同时并发在线处理业务的能力,支持后续横向和纵向扩展。
3、登录时间小于2秒;对于一般的系统提交操作及简单的查询操作,平均响应时间小于1秒;对于较复杂的组合查询,平均响应时间小于3秒;
4、客户端调图显示:各类GIS图件(含符号化过程)<2s;图形缩放、漫游平稳光滑,显示过程动态化,不留空白。
数据库设计
历史数据库设计
历史数据库用来存储实时数据库的历史数据。实时数据库中只有各种设备的当前值(状态),而以前的实时数据要存储在历史数据库中,以备日后查询。
为了可以精确获取每个数据采集仪的任何时候状态,历史数据库中要保存所有节点的全部采样数据。
历史数据库系统采用大型商用关系型数据库。
历史数据库系统是整个应用程序的数据层。它为各种客户提供所需要的历史数据。
历史数据库系统采用双机备用方式。
历史数据服务库系统的功能包括:采样历史数据的存储;计算各种分析所需的统计数据;记录变位、SOE等随机性数据;记录用户对应用程序的操作的日信息;存储用户权限等安全信息;提供Web发布所需的各种历史数据。
历史数据库系统的数据源由实时数据库系统提供,在实时数据库系统中,已经对数据质量、数据一致性、完整性作了处理,因此由实时数据库系统提供给历史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均为有效数据。实时数据库系统负责定时的将有效数据送给历史数据库系统的代理程序,随机数据在产生的时候送给代理程序,代理程序负责将数据写入历史库中。同时代理程序负责定时对采样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并将结果存入数据库中。
历史数据库系统 代理程序 RTDB 实时数据库 HDB 历史数据库 历史数据库应用程序 Web代理程序 |
历史数据系统示意图 |
历史数据
由实时数据库提供的采样数据存储在历史数据库中。这些数据按类别、时间存储在数据库不同的历史表中。
I 数据表命名规则
历史数据表名称按照一定的命名规则:类型名称 时间。如:2001年7月10日的模拟量采样数据表应命名为SmpAna20010710,这张表将存储这一天的所有的模拟量采样数据。
以上设计主要基于对采样数据的查询方式,主要是要某一个量在某一段具体时间内的数据。数据不存放在一个数据表中,可以大减少检索的次数。当检索一个数据的时候,是先从系统数据表中检索出这张表的位置,然后定位这张表,再检索需要的数据。而不必从一个大表中反复的检索、查找和定位。
这种检索方式也近似于字典查找的算法理论。对于计算、统计数据也采用近似的处理方式。
II 数据表索引(Index)
数据库的索引是一个B型树的数据结构。当写入一记录时,数据库会对记录产生一个索引值,并在系统索引表(Sysindexes)中产生一条索引记录。在检索一条记录时,从树的根节点到树叶的搜索方式进行,从而对有索引的记录加快检索速度。但同时也降低了写入的速度。
对于采样数据,主要是记录值,因此可以考虑用没索引的表来表示。
III 数据压缩存储
采样数据可能是一些不断重复的量。重复记录会加大存储的空间和记录的行数。因此可考虑数据变化时才存储,记录一个状态(值),并记录这个状态(值)重复的次数。也就是:数值—变化的压缩方式。
具体设计如下例:如有一个模拟量,前一次的值如果和本次的值相同,则在记录中的次数计数器加1,否则添加一条记录。
统计数据
历史数据的存储方式同样是将数据按类分散在不同的表中,表要具有统一的命名规则。
数据统计是将各种采样数据计算生成所需要的一些统计数据。数据统计与采样数据记录是同步进行的。也就是说,当从实时数据库中取得采样数据并写入到采样记录表中的时候,就会触发一系列的统计和计算工作。有一系列的中间结果产生出来,当在时间上满足要求的时候,就会将这个中间结果记录到相应的统计数据表中。
统计计算工作用ORACLE的触发器(Trigger)来完成,当采样数据更新时,会触发一系列的事件产生,事件驱动一系列的处理程序来处理是否写入数据库,更新统计数据的中间结果等。
这项工作在ORACLE后台为处理,使用大量的存储过程来加以实现。
临时表
临时表具有与普通表完全一样的属性,所不同的是它存储在Tempdb中而不放在当前数据库中,当用户连接并创建使用时它存在,当用户断开后临时表也会自动删除。
全局性临时表(以##开头作为标识):会各所有连接到数据库的用户开放,每一个用户均可以访问,只有当所有的用户都断开后,全局性临时表才会自动删除。
临时表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考虑提高对报表、查询速度的要求。通过组态的报表或定制的某个查询,是对固定的一些参数进行数据检索,这些量使用的频率最高。
考虑减少在无关的数据堆中检索的次数,因此想把这些用户最关心的数据量的记录放在一个专门的地方。由于数据源的记录本来已在数据库中存在,而同样的数据在数据库中不应该重复,所以考虑将这样的数据放在临时表中,且为全局性临时表,为所有的数据连接用户开放。
临时表中的记录是最近一个时间段的数据和最近使用过的数据。处理临时表中记录的算法应是先进先出的原则和最久不使用原则。新数据将最老的数据并且最久没有使用过的数据覆盖。临时表中的数据始终保持最新和最新使用过的数据。这些数据也是用户使用频率最高的数据,这样可以提高报表、查询的检索数据速度。
数据冗余处理
数据冗余采用磁盘阵列的方式来实现。
从数据服务器 主数据服务器 代理程序 ORACLE DB 代理程序 RTDB 其它应用程序 阵列盘 |
数据冗余示意图 |
数据库安全
数据库安全性问题一直是系统安全的关键。数据库安全性问题应包括两个部分:
(1)数据库数据的安全
它应能确保当数据库系统DownTime时,当数据库数据存储媒体被破坏时以及当数据库用户误操作时,数据库数据信息不至于丢失。数据安全的解决,主要有系统双机热备份、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等办法,本系统的数据安全,纳入信息中心的系统安全体系,共享一些硬件设施,实现数据的备份等。
(2)用户角色的管理:
这是保护数据库系统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建立不同的用户组和用户口令验证,可以有效地防止非法的Oracle用户进入数据库系统,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坏;另外在Oracle数据库中,可以通过授权来对Oracle用户的操作进行限制,即允许一些用户可以对Oracle服务器进行访问,也就是说对整个数据库具有读写的权利,而大多数用户只能在同组内进行读写或对整个数据库只具有读的权利。在此,特别强调对SYS和SYSTEM两个特殊账户的保密管理。为了保护Oracle服务器的安全,应保证$ORACLE_HOME/bin目录下的所有内容的所有权为Oracle用户所有。为了加强数据库在网络中的安全性,对于远程用户,应使用加密方式通过密码来访问数据库,加强网络上的DBA权限控制,如拒绝远程的DBA访问等。
数据库管理设计方案
本系统的数据库属于生产数据库,应当将其运行在归档模式下。
各种数据库备份和恢复方案各有优劣,为了保证数据绝对安全,本系统数据库备份和恢复将同时采用多种方案,以应对数据库不同的故障情况:
逻辑备份
用exp命令将数据导出为dmp文件,当数据库服务器崩溃时,用imp命令将数据重新导入,实现数据的恢复。
写一个批处理文件(bat)脚本,调用exp命令,利用windows提供的“计划任务”功能,达到定时自动导出的目的,考虑到系统性能,应将自动导出的操作时间设在系统应用的非高峰期,如中午12:30分,晚上0:00。导入工作需要手动完成。此种方式可以实现定时自动备份和异地备份,备份及恢复操作简单,通过少量培训,可由综合科系统管理人员独立完成;可保证数据安全;备份时间和次数可以随时调整;可以单表恢复。但是此种方式只能备份某一时点的数据,在两个时点之间数据发生的变化没有记录下来,因而使用这种方法备份的数据文件恢复数据库有可能会丢失数据,逻辑备份间隔越长,可能丢失的数据就越多;逻辑备份仅备份业务数据,不备份软件系统、控制文件,因而只能用来恢复数据,不能用来恢复数据库系统的运行。
逻辑备份适合以下情形:
(一)数据库平台升级;
(二)错误地数据操作导致的逻辑错误,需要很快地对有错误的表进行单独恢复;
(三)磁盘阵列被损坏,不能再使用,但是数据库服务器软件系统基本完好。
物理备份
(1)磁带机备份
将表空间数据文件、控制文件、归档日志文件、Oracle软件及操作系统文件通过磁带机复制到磁带介质中。分为全备份、增量备份和差量备份三种方式。采取此种备份方式价格相对便宜;技术相对成熟。但是,据统计磁带介质可靠性只有80%;属离线介质,不支持任何安全监测措施;磁带缠绕在卷轴上不断磨损,老化的介质会出现坏块;磁带库故障率高、可恢复性低;只能顺序访问,难以做部分恢复。
(2)高速异地备份
将备份机部署在其他楼层的房间,采用光纤和光纤网卡与数据库服务器及磁盘阵列连接。用FTP命令定期将本地备份服务器中的表空间文件、控制文件、归档日志文件及其他重要文件传输到异地备份机。本系统对于对数据安全性要求极高,此种备份方式是必选的。采取此种方式,在机房发生火灾等严重情况,并损坏数据库服务器及磁盘阵列、磁带等存储设备时,可以恢复系统及业务数据。此种方式下数据库恢复需要很多人工干预,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不到万不得已,不必采用此种方式恢复数据。
(3)磁盘备份
采用Oracle10G的RMAN新功能,在磁盘中划分出一个快速恢复区(Flash Recovery Area),经过配置,系统自动将归档日志文件、控制文件、闪回数据库日志、控制文件自动备份、RMAN创建的数据文件COPY等存入该快速恢复区。当需要恢复数据库时,可使用该区中的备份文件。
采取此种方式备份及恢复速度更快;磁带是流式存储设备,只能顺序读写,而磁盘的随机访问特性允许只备份和恢复数据库中的部分内容;磁盘与磁带的价格逐渐接近,磁盘方式的性价比越来越高于磁带方式;10G所携带的Data Pump客户端工具(impdb/expdb),相对于9i的客户端工具(imp/exp),效率提高了数倍,大大提高数据导入导出的速度。此种方式技术比较新,初始配置需要专业人士协助,而且需要增加额外磁盘存储空间。
灾难恢复
Oracle数据库的特性之一是Oracle Data Guard。Oracle Data Guard 是一种完整的数据保护方案,可以快速恢复各种故障——从站点故障和数据中心灾难,到人为错误和数据损坏。
空间数据数据库备份和恢复
以上所提及的备份和恢复方式,基本上也适合空间数据,但鉴于空间数据的特殊性,我们提出以下额外的备份选项:
(1)静态数据备份
各种比例尺下的地形图、影像图等数据,系统日常运行过程中基本上不会发生改变,这些数据的修改通常是发生在数据大规模普查和测量后,时间尺度往往是多年的,因而它们不需纳入到日常的备份任务中去,这样可以缩短备份时间和备份文件占用的空间。
静态数据的备份方法视不同类型而定,对于矢量数据,应当在数据修改并且入库之后,使用GIS工具软件,将数据导出成个人空间数据库(PGB)格式,即mdb文件。这种格式恢复起来比较简单,鼠标拖放即可完成。因为不同类型的图,版本不一样,修改时间也不一样,因而建议每一种类型数据用一个mdb文件存放;对于栅格数据,以文件形式备份即可,每一幅图至少有5个文件(*.aux,*.rrd,*.tfw,*.tif,*.tif.xml),全部需要备份。
(2)动态数据备份
对于系统日常运行中会修改的空间数据,需要采用类似于业务数据的备份方式,但是由于空间数据的特殊性,仅使用磁带备份和导入导出方式,很难保证数据的安全。建议由我们开发一个数据转换程序,将指定的动态空间数据,以大类(dataset)为单位转换成相应的个人空间数据库PGB格式文件,并且编写一个批处理文件脚本,调用这个数据转换程序,同样地,利用Windows的“计划任务”功能设置为每天中午、半夜进行两次备份。
此种备份可确保数据安全,备份后的数据文件可以用GIS工具软件查看;恢复起来很方便,鼠标拖放即可完成。需要注意的是PGB不能存储空间索引,所以数据恢复时要重建空间索引。
数据库备份制度
数据库必须保证全天候安全管理,仅有软硬件设备和管理员的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还需要严格执行数据库备份制度。根据我们的经验,备份制度的要点有:在只有数据的管理员有权限对数据进行备份,备份周期和方式由管理员指定;系统上的工作备份采用增量备份;数据备份后,系统要进行及时的校验,以确保数据备份的正确性;对于入库的数据要进行双重备份;系统应对日志作每日备份。
系统设计方案
一体化门户子系统包含内网办公门户子系统和移动办公门户子系统两部分。
内网办公门户子系统
建立全局内网信息门户,实现信息发布、展现前后端框架一致,集成全局单点登录、统一用户管理、信息统一集成,为全局提供统一的、方便快捷的、丰富完整的唯一信息入口,实现每天抓重点,最终达到多源信息集中看、最新信息及时看、本职工作重点看,最终实现内部门户向信息枢纽的转变,实现信息的集中统一共享。
门户首页
用于局内各栏目工作信息、个人待办事项信息、快捷入口链接等,实现工作信息的查看。另外,还可根据局内近期的工作需求更改相应的设置,系统可直接自动更新生成合理、方便的门户主页。
党务专栏
党务专栏展示党务相关政治活动的相关简讯,方便全局人员第一时间学习党的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新经验等。包含党员信息管理、党务学习管理、党务宣传管理、党务活动管理、主题教育专栏等应用。
日程值班专栏
展示局内日程、部门日程、个人日程信息、会议议程、值班信息。实现快速浏览每项日程时间、主题、地点等内容。
业务办理专栏
通过与局内各应用进行数据抽取对接实现,将各类公文办理、业务审批事项、事务管理、市局发文等数据集成到业务办理专栏,根据不同角色用户显示不同的办理界面信息,包含各类业务的分类、在办件次数量等。
通知消息专栏
根据局内新闻、通知公告、工作通报、其他资讯动态等内容进行动态展示,作为全局主要消息通知发布的窗口,随时方便查看局内人员进行查看。
资源中心
集成整合局内各类资源进行集中展示,包括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测绘资料、规划资料、培训资料等,可以根据需求划分不同资料专题,分享相关材料。
快捷入口
建立全局其他系统的快速链接入口,通过集成各系统访问地址,满足全局人员对各系统快速的访问。
信息发布集成
为系统相关信息的发布和管理提供可靠支撑,支持基于多应用系统的集成,可以实时从各应用系统中抽取相应的信息并推动到统一门户前端进行集中展现,如通过抽取业务审批系统中的相关内容,将案卷办理情况、最新通知、会议信息等内容进行对外发布。
后台运维管理
基于统一的运维管理系统框架,按照统一的运维模块标准和接口,实现内网办公门户各功能模块和系统权限运行维护。
移动办公门户子系统
整合局企业微信、规划资源APP和“云国土”移动办公门户,建设统一架构、多端协同、灵活扩展的移动应用中台和运维管理后台,支持第三方应用的快速集成,实现行政办公、业务审批等功能与移动一张图集成,满足“互联网 办公”需求。
移动门户
移动门户是登录后的首页展现,具体功能包含以下内容:
用户认证
与PC端审批系统和企业微信后端对接,实现对人员登录时身份认证。并且根据不同用户采用的设备信息进行双重认证。经管理员审核通过后, 方可访问系统。用户登录支持三种方式,进行用户认证:
- 账号密码登录
- 自定义设置的手势登录
- 指纹登录
门户首页
展示移动前端的各类应用信息,包括常用功能模块和按钮,可直接点击进入。例如通知公告、公文办理入口、业务审批入口、新闻中心、会议纪要、日程安排、督办事项等。
子应用添加
支持多种应用子系统的集成管理,在后台管理中心配置好相应的应用模块后,用户可在前端直接添加子系统。
分组分区定制
系统门户采用矩形方框进行分区显示,将系统界面分类成大的模块,包含日常工作、通讯录、系统设置等分组。在每一分组下可以添加相应的功能,例如日常工作中添加移动政务中的公文办理分组、日常管理分组、会议管理分组等。
快捷菜单定制
在移动前端应用底部,系统提供丰富的快捷功能,如“门户首页”、“通讯录”、“效能监察”等,可实现常用功能界面的快速跳转,并对用户使用系统提供导航
应用内消息
基于用户系统实现站内信收发能力,组织架构内用户间可分享图、办文等消息,建立消息列表实现新消息、未读消息的状态提醒。
智能综合搜索
制定第三方业务应用搜索接口标准及信息调用标准,同时结合地名地址服务及空间数据搜索引擎库,实现第三方业务信息、地名地址信息、移动空间基础数据治理成果信息的统一入口检索,满足用户跨系统检索和各类数据结果汇集的搜索需求。
系统设置
系统设置主要是设置退出登录、个人设置及网络设置、清除缓存等信息。
移动政务
移动政务与PC端一体化办公子系统对接,主要实现公文办理、日程管理、办公辅助、通讯录等应用。具体功能包含以下内容:
公文办理
移动公文办理(安卓端与IOS端)实现移动端与PC端一体化办公子系统同步办理公文。系统主要面向领导提供签批功能,实现公文的快速审批。覆盖收文、发文、发文存档、印发校对、公文督办、公文查询、公文收藏、公文阅知等公文办理全环节,具有在线签批、语音识别等应用特色。
日程管理
提供局日程、部门日程和个人的查看,方便动态了解本部门、本人参与的日程,可以随时做好工作安排。局领导日程、部门日程以及个人日程存在三级联动。局日程涉及到具体部门的日程会显示到部门日程中。部门日程安排了具体人员会在个人日程中显示。
办公辅助
实现通知公告、来件查询、新闻中心、干部任免以及每周菜谱等通知公告信息办公应用。
通讯录
记录局内各人员的通讯方式详细信息,并且可以随着人员变动, 支持管理员对联系方式进行更改,及时更新到局内通讯名单。同时,通讯名单支持快速检索,方便及时查找联系人信息。
移动审批
移动审批与PC端一体化审批子系统对接,实现项目批转、时限提醒、项目查询等。具体功能包含以下内容:
待办项目
支持查看项目的信息列表,根据个人权限进行项目案卷查看, 包括查看个人的在办箱、已办箱、督办箱等项目列表,并可查看项目的位置、联系人、联系电话及面积等基本信息,调阅项目的附件列表。
项目批转
根据项目基本情况,进行表单信息浏览和填写审批过程支持签字密码功能,保障数据安全及准确性。
时限提醒
根据项目办理时限在移动端提醒办理,实时读取项目剩余办理时限,进行剩余时限提醒,以便快速定位紧急案卷,快速处理。
项目查询
根据项目的关键字,例如:项目名称、项目编号、主办人等, 对项目信息进行检索,查询到符合条件的项目信息,可以查阅项目的详细信息, 以满足审批项目的查找。
材料管理
支持在移动端进行材料的上传及预览等功能,支持图片材料可使 用拍照上传 。
项目日志查看
对在办箱、已办箱、督办箱等项目列表中的项目进行项目办理日志的查看,详细显示该项目从接件开始,查看每一个办理环节的名称、办理人和办理时间信息,及当前环节信息。
移动图形
提供自然资源数据的集成浏览、项目查询和附件材料关联查看,实现自然资源一张图由桌面端到移动端的拓展。具体功能包含以下内容:
地图基础应用
支持在移动端地图的基本操作,如放大、缩小、漫游等; 支持根据当前显示的数据专题,动态生成图例;支持通过点击图标快速实现电子地图、影像数据的相互切换浏览;支持在移动端进行专题资源数据叠加展示查看;支持对多个专题数据的分屏浏览,最多支持四屏。
定位查询
提供空间数据的属性信息查看功能,并可在移动端根据地名地址关键字进行搜索,并且能将搜索结果在移动端地图上定位显示。
个性化功能
提供地块量测、地图标注、地块收藏、场景收藏等个性化功能。
移动运维
基于统一的运维管理系统框架,按照统一的运维模块标准和接口,实现移动办公门户用户管理、组织架构管理、专题目录管理、数据权限管理、模块配置管理、数据管理等运维能力。
数据对接
实现PC端业务办理、图形应用与移动端审批和图形应用的对接,通过开发标准化的服务和接口供移动端集成调用,支持在移动端实现项目批转、项目查询和资料查看等,同时针对图形部分,支持地图基础应用、定位查询以及个性化功能应用。
一体化办公子系统
一体化办公系统实现局内事务管理(请假、出差、办证办签、因私出国、固定资产、用车等)、重点事项督办等应用,并与现有行政办公系统整合集成,形成一体化综合政务调度,实现事事关联、全程流转、全局一本账的建设成效。包含以下内容:
公车管理
公车管理实现对公务用车的登记申请、审批办理等日常管理,实现科学的、动态的、实时的对车辆进行调度。
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实现包括从资产入库、领用、变更、维修、调拨、报废等全闭环管理,并满足资产盘点的便捷化、智能化需求,包括固定资产管理和统计报表输出功能。
日程值班管理
日程值班管理实现将局内基本日常日程安排进行统一管理,包括局一周日程、部门日程、个人日程、日程展示、值班编排模块,系统支持根据安排自动创建新的日程以及自定义日程安排。
请销假管理
请销假管理涵盖公务出差、因公离岗外出、因私请假、办证办签、因私出国等请销假审批。
工作流平台改造
开展一体化办公子系统(包含现有的行政办公系统)的工作流平台的改造工作,工作流平台需采用国产工作流平台。
移动化对接
实现PC端事务、政务与移动端政务对接,在移动端实现公文办理、日程办理以及日常办公辅助功能应用的信息共享。2.7后台运维管理
基于统一的运维管理系统框架,按照统一的运维模块标准和接口,实现一体化办公子系统功能模块和权限运行维护。
一体化审批子系统
建设覆盖全局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数据共享、一网办理”的“互联网 政务服务”自然资源业务审批系统,覆盖自然资源行政权力事项和其他服务事项,实现自然资源全业务梳理、全流程贯通,全面提升自然资源审批效率。在业务审批过程植入廉政风险监管点,强化行政事项的管控力度,实现放管服改革下的“放手不放眼”。包含以下内容:
业务分析与建模
本次项目业务审批部分将纳入全局约33大类业务项,具体如下:
- 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
- 建设用地审查
- 增减挂钩计划申报流程征地补偿安置
- 规划条件(全要素)
- 规划条件(市政工程)
-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与用地批准书合并办理
- 协议出让审批
- 工业用地招拍挂
- 经营性用地招拍挂
- 用地规划意见
- 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审查
- 出让合同违约责任认定审批
- 规划设计方案审查(建筑工程)
- 规划设计方案审查(市政工程)
-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
-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市政工程)
- 建设工程验线(建筑工程)
- 建设工程验线( 市政工程)
- 规划核实(建筑工程)
- 规划核实(市政工程)
- 转让备案(二级市场)
- 抵押备案(二级市场)
- 出租备案(二级市场)
- 改变土地用途审查
- 临时用地审批
- 延期开竣工审批
- 闲置土地认定审批
- 土地年租金收取
- 土地利用情况合法性查询审批
- 采矿权审批
- 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
- 地址灾害资质审批
对纳入一体化审批系统的各类业务事项进行梳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模框架完成业务建模。具体包括:
(1)需针对规划和自然资源业务流程以及对外交互等方面进行调研,掌握全局业务事项相关内容;
(2)根据需求调研情况,进行业务分析形成相关的分析成果。投标文件需提供某一类业务的需求分析成果样例;
(3)对分析的业务进行建模,包括组织、数据、表单、报表、流程等内容。
业务受理
提供业务受理功能,方便业务人员在系统中受理建设单位从报建大厅申报过来的项目,支持网件受理和窗口受理两种方式,支持对进行申报信息和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受理意见的征集、受理回执的办理,以及案件补正、案件跟踪、统一发件等应用。
业务办理
开展标准流程设计,采用对外“统-分-统”主流程和对内并联审批子流程的灵活剥离,实现规划、土地、矿产等多领域业务的集中审批,推进自然资源业务深度融合,集中统一共享,全面提升智能审批效率,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 支持全流程业务办理,包括案卷发送、案卷回退、案卷暂停、案卷激活、案卷作废、文书打印等;
- 支持项目“一棵树”的资源管理模式,将项目各阶段的全过程信息实现串联;
- 支持将各审批项目案卷按当前办理状态(包括在办、已办、办结的案卷)进行分类管理;
- 支持对案卷流转过程中的审批消息进行统一管理;
- 围绕核心应用提供习惯语管理、绿色通道、建设单位信用档案、委托代办等一系列辅助审批工具;
- 支持公文与会议等政务信息、信用信息、电子证照信息、法律法规信息关联调阅;
- 支持审批意见征集、业务流转日志查询、全过程监控/督办、法律法规管理等应用;
- 可通过电子签名、CA认证等技术手段开展无纸化审批应用,便与开展不见面审批、电子档案管理等。
项目查询
满足对审批案件的选择性查询的需求,帮助有查询权限的审批人员快速获得反映个人或处室的规划审批业务办理情况并可以查看具体案卷的内容,方便了解业务的详细情况。支持高级查询、模糊查询和自定义查询等多种查询方式。
CAD图形审批
支持审批红线的数据加载/卸载、辅助绘制、检测、入库和红线标准化制图输出,提供叠加地形图、规划编制成果、遥感影像作为背景信息参考,可以查看在批项目周边的历史审批红线数据,通过红线数据的实时更新,实现审批红线数据的“动态一张图”管理。
提供查询定位、项目自动定位、图层树管理、图形浏览、图形编辑、属性查看、避让提醒、红线入库、图形输出、图文交互、保存工作场景等功能。
WebGIS图形审批
基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地图服务资源为用户提供高效、易用的应用分析服务,满足用户根据业务场景对图形资源目录进行自由配置;
提供面向 GIS 的空间数据浏览、项目定位、项目属性查询、项目生命周期查询、空间统计和应用分析、常用地图工具以及审批红线标准化制图输出等功能,同时为用户提供高效、易用的数据综合分析和辅助决策应用,提供自然资源“一张图”数据资源调阅,地名地址、道路快速查询定位,多时相分屏比对和项目查询功能;
提供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多维度统计等空间数据统计分析以及专题图展示功能。
统计报表
为全局提供各类业务数据和业务事项统计功能,建立报表体系,支持对建设用地使用情况、用地性质、土地供应情况、项目重要程度、项目数量、项目审批状态、项目审批阶段、项目投资金额、项目交易金额、各阶段审批平均用时、各项目类别审批平均用时等实现灵活实用的数据采集、不同形式的统计报表输出。在此基础上,实现统计数据范围内的查询和数据挖掘、数据展示和分析功能,为全局提供决策支持。
内部监察
办件效能和绩效管理
系统支持对办件数量统计、处室办件数量统计、案件办结效率统计、处室办件效率统计、发证数量统计、项目异常统计以及绩效考核。
风险智能防控
支持风险点植入、预警项目、处置项目、防范措施、查询统计等功能,实现案件办理全过程的风险动态监控、风险触发实时预警,做到权力运行全程留痕、违规操作预警拦截。
数据交换与共享
参考国家相关标准、政策、法规制定(《城市政务数据交换标准及规范》、《城市政务数据共享标准及规范》、《城市政务数据开放标准及规范》等)总体标准规范实现数据共享和交换。
(1)建立系统数据资源目录
按照《城市政务数据管理办法》及配套实施细则规范要求,梳理新建系统数据资源目录,明确输入资源目录和输出资源目录。明确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层级、共享使用条件、数据资源标准和安全管理要求等;
(2)系统数据对接要求
系统开放与城市大数据管理平台的数据对接,实现各类型(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在城市政府部门范围内的交换与共享。
数据共享
根据“基础数据库接入对接方案”,提供部署前置机,由大数据管理平台定时抓取所需要的数据。
共享接入方式:
(1)库表对接
针对已有数据库存储的局办或系统,通过接入大数据平台部门前置单元,实现数据共享交换;
(2)接口对接
针对无法满足库表对接的场景,可采用接口对接方式实现委办局见业务数据共享交换;
(3)文件对接
针对无法满足以上两种对接方式的场景,可采用导出Excel、XML、CSV、数据库表备份等结构化文件的方式实现对接。
数据交换
根据《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服务接口使用规范》进行数据的订阅采集和交换。
为构建规划和自然资源从立项选址、用地报批、土地供应、规划报建、竣工验收的全生命周期的业务关联关系,实现数据闭环,在新系统开发过程中同步开展业务审批数据从原四代、四全系统向新系统迁移工作。
数据迁移内容包括原有系统各类业务表单数据、报表数据、附件数据、审批流程数据、业务图形数据等。迁移过程中要做到原始数据不缺不漏,数据成果可查询、可统计。
与省、市其他系统对接
应用系统与局内、局外现有系统进行对接,包括以下系统对接:
(1)局内相关系统: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勘测定界系统、局外网网站等;
(2)市级相关系统:市政务平台、多规合一协同平台、市电子印章统一平台等;
(3)省级相关系统:省厅预审系统(省厅2000坐标)、省厅征地报批系统、江苏省建设用地审查系统、省厅多证合一监管系统、省厅备案系统等。
标准化体系设计
标准化工作是组织、协调项目顺利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本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和贯彻执行各类技术标准,就能从技术上、组织管理上把各方面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保证项目有条不紊的进行。国内外信息化的实践证明,信息化建设必须有标准化的支持,尤其要发挥标准化的导向作用,以确保其技术上的协调一致和整体效能的实现。因此,标准体系建设在系统实施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系统设计和工程建设的重要基石。
为保证标准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制定以下总体目标:
1. 本项目的标准化建设将与国家信息化建设标准保持一致性;
2. 建立并不断完善系统标准体系;
3. 制定系统关键基础标准,为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信息安全打好基础;
4. 建立系统标准贯彻实施机制,为标准的实施提供有效服务。
为了完成标准体系建设目标,本着“统筹规划、面向应用、突出重点、分工协作”的方针,依托现有资源和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坚持自主制定与采用国际标准相结合,加强与示范应用的有机结合,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力度。
项目实施保障
系统进度计划
计划步骤列表及说明:
阶段名称 | 实施内容和项目 | 总天数 | |
系统开发阶段 | 需求调研 | 对客户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 | |
总体设计 | 对系统总体框架进行设计 | ||
模块设计 | 对系统模块进行详细设计和分析 | ||
数据库建模 | 对系统后台数据库进行设计建模 | ||
编码实现 | 编码并实现系统 | ||
系统测试阶段 | 测试 | 系统测试 | |
系统运行阶段 | 软件培训 | 软件安装及使用培训 | |
软件安装 | 软件安装调试工作 | ||
试运行 | 正常业务数据 | ||
验收 | 项目验收 | ||
运行维护 | 系统在真实环境下交付运行 | ||
合计 |
质量保证措施
软件开发各阶段需要提交的文档
系统在开发各阶段编写以下文档:
项目开发计划,在项目确定阶段产生初步项目计划,在需求分析阶段最终完成。
需求说明书,在需求分析阶段产生。
设计说明书,在概要设计阶段产生。
详细设计相关文档,在详细设计阶段完成。
用户手册,在需求分析阶段形成初稿,在以后各阶段逐步修改完善,在确认测试后最终完成。
测试计划:单元测试计划,在编程实现阶段产生;集成测试计划,在概要设计阶段产生;确认测试计划,在需求分析阶段形成初步确认测试计划,在概要设计阶段完成。
测试报告,在相应的测试阶段完成。
项目开发结束报告,在软件验收阶段完成。
数据需求说明书,在需求分析阶段产生。
数据库、数据结构说明书,在概要设计阶段产生。
以上软件开发文档,每个文档自成体系。
过程管理
本项目严格按照ISO9001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并参照CMMI3的要求进行过程活动管理。项目开发过程中,项目组主要开展以下方面的活动:
需求管理
目的:项目组与客户就应由软件项目实现的客户需求达成共识。
活动:评审软件需求。
软件工程组以评审通过的软件需求作为软件计划、工作产品和开发活动的基础。
项目计划
目的:为开展软件开发与管理活动制订合理的计划。
活动:
◆ 软件工程组参与项目计划工作。
◆ 在早期进行软件项目计划的制订工作。
◆ 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软件工程组会和其它受影响的组一起参与项目计划工作。
◆ 高级管理人员对软件项目的对外承诺进行评审。
◆ 项目计划文档化。
◆ 明确作为项目控制、管理对象的软件工作产品。
◆ 对软件工作产品的规模进行估算。
◆ 对项目的工作量及成本规模进行估算
◆ 对项目所需的关键计算机资源进行估算。
◆ 对项目的进度进行估算。
◆ 对项目在成本、资源、进度、技术方面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整理成文档。
◆ 对项目所需的开发设备及工具进行计划。
◆ 记录用于软件计划的数据。
项目跟踪与监控
目的:使管理层充分了解项目的实际进展,以便在项目实际工作结果严重偏离软件开发计划时,使管理层能采取有效的行动,在计划所定义的里程碑点处,积极向客户通报项目进度。
活动:
◆ 用文档化的项目开发计划进行项目跟踪和项目状态交流。
◆ 修订项目开发计划。
◆ 高级管理人员对软件项目的对外承诺及其变化进行评审。
◆ 项目对外承诺的变更经批准后,通知项目开发组成员及相关小组。
◆ 对项目的规模进行跟踪,并在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
◆ 对项目的工作量及成本进行跟踪,并在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
◆ 对项目的关键计算机资源进行跟踪,并在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
◆ 对项目的进度进行跟踪,并在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
◆ 对项目的开发技术工作进行跟踪,并在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
◆ 对项目在成本、资源、进度、技术方面的风险进行跟踪。
◆ 对实际度量数据和重新制订计划所用的数据都进行记录。
◆ 项目组内部通过定期进行评审来跟踪项目的工作进展、结果和存在的问题。
◆ 根据项目开发计划,在选定的项目里程碑处对项目工作成绩及结果进行正式评审。
软件质量保证
目的:向管理人员提供适当的对软件项目正在使用的过程和正在构造产品的可视性。
活动:
◆ 制订SQA(软件质量保证) 计划。
◆ 按照SQA 计划进行SQA活动。
◆ SQA 组参与准备和评审项目的软件开发计划、标准和规程。
◆ SQA 组评审软件工程活动以验证符合性。
◆ SQA 组审计指定的软件工作产品以验证符合性。
◆ SQA 组定期向软件工程组报告其活动的结果。
◆ 按照SQA计划对在软件活动和软件工作产品中识别出的不符合性问题建立文档并加以处理。
◆ 当合适时,SQA 组与顾客的SQA 人员一起对它的活动和发现进行定期评审。
集成软件管理
目的:在确定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时,将软件工程活动与管理活动有效地集成在一起。
活动:
◆ 剪裁组织的标准软件过程,得到项目定义的软件过程。
◆ 对项目定义的软件过程进行修订。
◆ 制订和修订项目开发计划(该计划描述了项目定义的软件过程的使用方法)。
◆ 根据项目定义的软件过程对软件项目进行管理。
◆ 使用组织的软件过程数据库进行项目计划和估算工作。
◆ 对软件工作产品的规模(或软件工作产品的变更规模)进行管理。
◆ 对项目的软件工作量和成本进行管理。
◆ 对项目的关键计算机资源进行管理。
◆ 对项目的进度(关键依赖关系和路径)进行管理。
◆ 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文档化和管理。
◆ 为了确保项目的工作结果与商业目标、客户和最终用户的要求保持一致,对项目进行定期的评审。
软件产品工程
目的:严格执行一个集成了所有软件工程活动的、经过明确定义的工程过程,高效地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活动:
◆ 在项目定义的软件过程中集成适用的软件工程方法与工具。
◆ 根据项目定义的软件过程,开展软件需求活动,对其结果进行维护和文档化。通过对分配需求的系统分析,对软件需求进行验证。
◆ 根据项目定义的软件过程,开展软件设计工作,对其结果进行维护、文档化,验证其与软件需求的符合性,形成代码框架。
◆ 根据项目定义的软件过程开展软件编码工作,对其结果进行维护、文档化和验证,实现软件需求和软件设计。
◆ 根据项目定义的软件过程开展软件(单元)测试工作。
◆ 根据项目定义的软件过程计划和实施集成测试。
◆ 通过计划和开展系统和验收测试来证实软件满足其需求。
◆ 根据项目定义的软件过程编制用于软件操作和维护的文档。
◆ 根据项目定义的软件过程对同行评审和测试中发现的缺陷进行收集和分析。
◆ 维护项目开发计划、开发过程描述、分配的需求、软件需求、软件设计、代码、测试计划、测试程序等文档间的一致性。
组间协调
目的:在组织内建立起合理的项目管理工作机制,保证项目开发目标的实现,使项目的工作结果更加符合用户的要求。
活动:
◆ 在适当的时候软件工程组和受影响的组与最终用户一起建立系统需求。
◆ 软件工程组的代表和其他工程组的代表一起监督和协调技术活动,解决技术问题。
◆ 根据项目开发计划对组间约定进行交流,并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协调和跟踪。
◆ 根据项目开发计划识别、协调和跟踪各工程组间的关键依赖关系。
◆ 作为其他工程活动的输入项的工作产品要由接收方的代表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满足接收方的工作需求
◆ 根据问题解决计划,对在项目工程组代表间无法解决的组间问题进行处理。
◆ 项目各个工程组的代表进行定期的技术评审和交流。
评审
目的:尽早地消除软件产品中的缺陷。
活动:
◆ 计划同行评审工作,并将计划写成文档。
◆ 根据评审计划进行同行评审。
◆ 记录有关同行评审的执行情况和结果。
培训
目的:发展个人的技能与知识,使他们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活动:
◆ 制订和维护项目培训计划。
◆ 依据项目培训计划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
◆ 维护培训记录。
软件开发过程
项目开发过程中,要求采用RUP作为项目软件开发过程,选用迭代化的开发方式进行项目开发。
采用基于里程碑的生命周期模型
先启阶段
精化阶段
构建阶段
产品化阶段
时间
生命周期目标里程碑
生命周期架构里程碑
初始功能里程碑
产品发布
里程碑
Release
本项目的开发将采用基于里程碑的生命周期模型,整个开发过程将设定四个阶段(如图):初始阶段、细化阶段、构造阶段和交付阶段。每个阶段结束于一个主要的里程碑。在每个阶段的结尾将执行一次评估以确定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否已经满足。如果评估结果令人满意的话,可以允许项目进入下一个阶段。
初始阶段
初始阶段的目标是为系统建立商业案例并确定项目的边界。为了达到该目的必须识别所有与系统交互的外部实体,在较高层次上定义交互的特性。本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个阶段中所关注的是整个项目进行中的业务和需求方面的主要风险。对于建立在原有系统基础上的开发项目来讲,初始阶段可能很短。 初始阶段结束时是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生命周期目标里程碑。生命周期目标里程碑评价项目基本的生存能力。
细化阶段
细化阶段的目标是分析问题领域,建立健全的体系结构基础,编制项目计划,淘汰项目中最高风险的元素。为了达到该目的,必须在理解整个系统的基础上,对体系结构作出决策,包括其范围、主要功能和诸如性能等非功能需求。同时为项目建立支持环境,包括创建开发案例,创建模板、准则并准备工具。细化阶段结束时第二个重要的里程碑:生命周期结构里程碑。生命周期结构里程碑为系统的结构建立了管理基准并使项目小组能够在构建阶段中进行衡量。此刻,要检验详细的系统目标和范围、结构的选择以及主要风险的解决方案。
构造阶段
在构建阶段,所有剩余的构件和应用程序功能被开发并集成为产品,所有的功能被详细测试。从某种意义上说,构建阶段是一个制造过程,其重点放在管理资源及控制运作以优化成本、进度和质量。 构建阶段结束时是第三个重要的里程碑:初始功能里程碑。初始功能里程碑决定了产品是否可以在测试环境中进行部署。此刻,要确定软件、环境、用户是否可以开始系统的运作。此时的产品版本也常被称为“beta”版。
交付阶段
交付阶段的重点是确保软件对最终用户是可用的。交付阶段可以跨越几次迭代,包括为发布做准备的产品测试,基于用户反馈的少量的调整。在生命周期的这一点上,用户反馈应主要集中在产品调整,设置、安装和可用性问题,所有主要的结构问题应该已经在项目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解决了。 在交付阶段的终点是第四个里程碑:产品发布里程碑。此时,要确定目标是否实现,是否应该开始另一个开发周期。在一些情况下这个里程碑可能与下一个周期的初始阶段的结束重合。
采用迭代化的开发模式
在每个阶段我们将根据阶段目标进一步分解为迭代。在每个迭代完成一个完整的开发循环,产生一个可执行的产品版本,作为最终产品的一个子集,通过增量式地发展,从一个迭代过程到另一个迭代过程到成为最终的系统。
传统上的瀑布生命周期会出现到了实现末期产品完成才开始测试,在分析、设计和实现阶段所遗留的隐藏问题会大量出现,项目可能要停止并开始一个漫长的错误修正周期等问题。 因此项目组将采用迭代化的开发方式来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
迭代是一种更灵活,风险更小的方法,是多次通过不同的开发活动(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通过更好的理解需求,构造一个健壮的体系结构,并最终交付一系列逐步完成的版本。软件生命周期是迭代的连续,通过它,软件进行增量的开发。一次迭代包括了生成一个可执行版本的开发活动,还有使用这个版本所必需的其他辅助成分,如版本描述、用户文档等。因此一个开发迭代在某种意义上是在所有工作流中的一次完整的经过,这些工作流至少包括:需求工作流、分析和设计工作流、实现工作流、测试工作流。其本身就像一个小型的瀑布项目(如图)。
迭代过程与传统的瀑布模型相比较
加快了整个开发工作的进度。因为开发人员清楚问题的焦点所在,他们的工作会更有效率。
由于用户的需求并不能在一开始就做出完全的界定,它们通常是在后续阶段中不断细化的。因此,迭代过程这种模式使适应需求的变化会更容易些。
迭代式开发方法是一个不断降低风险的过程,每一次迭代过程都选择风险最大的任务执行。因此风险在迭代过程中不断地被发现、被消灭。
迭代式开发方法能够更容易地管理需求的变化,整个开发过程由一次次的独立迭代组成,项目经理能够比较容易地调整迭代过程,使最终产品满足变化的需求。开发人员以及项目相关人员能够及时地从迭代过程中得到反馈信息,并能够及时修改以前工作中的失误,有效地监控开发过程,并对迭代工作流进行校正,这对一个时间跨度很长的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
质量管理
公司遵循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按照CMMI3对质量管理环节的过程活动要求,对本项目,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质量控制:
测试
在本系统的开发过程中,要求对软件系统做以下二个层面的测试:
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将对最小的可测试软件元素(单元)实施的测试。它所测试的内容包括单元的内部结构(如逻辑和数据流)以及单元的功能和可观测的行为。确保及时发现并改正编码缺陷。
集成测试
集成测试是确保各单元组合在一起后能够按既定意图协作运行,并确保增量的行为正确。它所测试的内容包括单元间的接口以及集成后的功能、性能。(因本期开发的软件只针对个别部门,因此不用执行系统测试)
评审
评审是一种保证项目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本项目中,项目组将对所有开发出来的文档、模型、代码等进行评审,及早发现并修复缺陷,以起到保证系统的质量的作用。在该项工作中,主要开展以下几项活动:
◆ 编制评审计划;
◆ 准备检查表;
◆ 召开评审会议,评审人员根据检查表对开发出来的文档、模型、代码等进行评审,发现并记录缺陷;
◆ 项目成员根据计划修复缺陷。
SQA(软件质量保证)
在本项目中,我公司将派出专业SQA人员对项目的开发活动和开发结果进行审计,以确保项目是按照规定的开发过程进行的,确保项目的开发结果满足质量要求。在该项活动中主要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 编制项目的SQA计划;
◆ 准备检查表;
◆ 根据SQA计划对项目进行审计;
编制审计报告;
对审计中的不符合性问题进行解决和追踪。
软件品质保证
在软件的生命周期中,公司严格近照ISO9001的标准来执行,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由项目负责人向公司负责,展开项目的开发。在项目实施之前制订整体研发计划,确立硬件、软件及人力资源,制定风险计划以规避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项目开发完成后严格按照测试计划进行测试,并经试运行后才能正式结项。
需求阶段
根据制订的需求开发计划严格、周密执行调研计划,产生的需求文档必须经用户签字确认,以保证开发与需求的一致性;
设计阶段
在设计阶段,根据我公司现有的设计要求严格、翔实地设计系统、数据、接口,对于多种解决方案必须经过公司高层的决策分析,产生的设计文档必须经过公司专家的评审通过;
编码阶段
在编码阶段,程序员在项目负责人的指导下完成项目编码过程,严格执行公司规定的编码规范、遵守项目组制定的开发准则及事项、定期进行代码评审以保证编码质量;项目分阶段向用户演示,以收集用户问题;
测试阶段
测试人员按照制定的测试计划对项目开展功能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发版测试,并向项目经理提交测试总结报告;
发版试运行及结项
测试完成后,系统上线试运行,项目组跟踪系统运行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试运行完成后交付客户,公司内部结项。
系统安全保障措施
我们的系统设计将从以下方面考虑和保障系统安全性:
系统安全
系统提供多层安全保护措施,确保在以下情况下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系统通过互联网提供公众服务和部分业务数据的收集、发布工作,要求系统提供多种防火墙措施,能够抵御来自互联网的网络攻击和入侵;
系统通过局域网提供内部业务,要求系统提供多种防火墙措施,能够防止来自内部的网络入侵;
系统提供独立的内网(业务)和外网服务器,防止通过外网入侵和窃取内网数据的可能;
系统提供独立的数据服务器,保障数据的安全,防止通过网络入侵业务服务器后窃取数据的可能。
权限管理
系统的权限管理提供以下措施或特性:
独立的权限服务。采用集中式的、独立的权限服务体系,权限业务不能简单的直接嵌入到普通业务中,避免业务服务器被窃取、权限被盗窃的情况;
多种用户权限验证措施。不对外提供注册功能,用户是由系统提供的帐号,可采用加密锁等方式进行验证;对管理机构内部用户,采用权限账号方式进行验证。
权限管理要求可配置,可扩展。不能固定死、缺乏扩展性。
对在线用户进行管理,为单点登录奠定基础。
数据安全
因为涉及到关键的资金数据,系统对数据安全的要求很高。设计并保证系统在如下情况时能保障数据的安全:
假设存在通过互联网的外部入侵业务服务器时,能够保证数据不透明(而无法被窃取);
假设存在通过内部网络入侵业务服务器时,能够保证数据不透明(而无法被窃取);
假设存在某个内部账号被窃取时,能够保证该账号权限外的所有数据都无法访问,并且该账号的所有操作会被记录;
系统稳定性及出错处理
(1)系统运行
系统硬件设计保持7*24小时能够稳定可靠的运行不间断。
(2)出错处理
系统自身的运算错误、操作失败,产生正确的提示信息,并且提供重试、实时解决,不会影响其它操作。即部分的、偶尔错误不会影响整体的运行。
当出现以下故障时:1、网络故障;2、操作系统崩溃;3、硬件系统故障等不可预估的情况,系统不会发生无法逆转的灾难性破坏。要求软硬件故障在24小时之内恢复,数据库服务器故障能即时切换备份服务器。
(3)数据备份措施
1、提供数据库备份工具。支持后台运行,定期备份;
2、提供数据库还原工具,在确认数据丢失后,可以通过该工具及备份数据还原到备份前的状态。
测试计划
测试计划
测试各阶段主要测试内容如下:
模块测试:各功能是否满足程序模块说明书要求,以及输入、输出的正确性。
系统集成测试:检测模块间的接口以及集成后的功能的正确性。
系统测试:对最终软件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确保最终软件系统满足产品需求并且遵循系统设计。
性能测试:对系统进行负载、压力、并发、可靠性测试,确保系统资源使用情况、系统并发用户数、系统在线用户满足产品需求。
安装或部署测试:安装或部署系统,确保该软件在正常和异常的不同情况下进行安装时都能按预期目标来处理。
上线前试运行:在正式上线前发布一个版本,让用户在真实环境中试用,通过此测试来了解用户的操作习惯、行为模式,分析产品与用户之间的和谐程度。
测试标准
根据系统的特点把系统的测试类型分为功能测试、兼容性测试、性能测试,各自的测试目标和标准如下:
功能测试
目标:根据功能测试用例,对产品的各功能进行逐项测试,以确保产品达到用户要求。
标准:
A.功能测试:测试各个模块以及界面所完成的功能是否正确,数据是否正确,操作是否简洁方便。
B.业务流程测试:按照需求规格说明书的业务流程,检查系统所有业务流程是否正确。
C. 数据测试:
(1)输入正确数据是否能按照预期的结果输出;
(2)能否识别错误的输入,并给予正确的信息提示信息。
D.数据流测试:本系统所涉及的相关数据,是否按照正确的业务流程流动,每个阶段所输出的数据结果是否正确。
E.界面测试:界面信息描述准确,操作方便,以需求分析或设计文档UI部分为标准。
兼容性测试
目标:检测待测试项目在不同操作系统平台、同一操作系统平台不同浏览器上,能否正常运行,本次测试主要针对常用的操作系统和常用的浏览器进行测试。
标准:
A. 验证本软件在IE8 等浏览器下的运行情况。
B. 验证本软件在windows XP 、WIN7等操作平台下的运行情况。
性能测试
目标:检查系统的平均响应时间或者吞吐量是否符合指定的标准,在线用户数是否达客户到要求。
标准:
A负载测试:在给定的测试环境下,通过在被测系统上不断增加压力,直到性能指标超过预定指标或某种资源使用已达到饱和状态,目的是了解系统性能容量和处理能力极限。
B压力测试:测试系统在一定饱和状态下系统能够处理的会话能力,以及是否出现错误。
C.并发测试:模拟并发访问,测试多用户并发访问同一个应用、模块、数据时是否产生隐藏的并发问题,如内存泄漏、线程锁、资源争用问题。
测试阶段及策略
各阶段的测试策略如下:
模块测试:手工方式进行功能测试、边界测试。
集成测试:采用自顶向下和基于功能方式集成;用手工和工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功能测试、边界测试、异常测试、业务测试等。
系统测试:用手工和工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功能测试、GUI测试、文档测试、在线帮助测试、兼容性测试等。
性能测试:用工具和手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性能测试(负载测试、压力测试、并发测试、可靠测试)。
安装或部署测试:用手工方式按照软件产品安装手册或相应的文档,在一个和用户使用该产品一样的环境中或用户环境中,进行安装测试。
上线前试运行:测试人员或开发人员坐在用户旁边观察用户的使用过程,并通过与用户交谈深入的了解用户的想法、行为、操作习惯等。
验收方案
验收方法
对照合同或系统需求,在系统上查看和维护相关信息、按照业务流程做模拟,检查相关功能是否实现,业务流程是否正确。
验收内容
交付件名称 | 描述 |
软件系统 | 包括全部部署包、配置文件、执行程序及必要文档。 |
操作说明书 | 包括管理系统操作说明。 |
验收实施步骤
(1)验收前的准备
在产品验收之前,管理部门、开发部门根据合同中的验收准则、验收内容、交付要求完成所有交互件,并检查所有软件项是否完整。
(2)验收环境搭建
据合同的要求或双方协商的结果,确定验收测试的环境(用户环境或用户认可的环境),然后按建立相应的硬件环境、软件环境等。
(3)验收测试
根据合同或客户要求,验收测试可以是现场测试或在客户认可的环境下进行,验收测试尽量由客户实施,开发部门给予协助。验收过程以合同规定为依据,所有与规定不一致的地方,均认为存在问题,由双方确认问题的类型,并记录在“验收测试报告”中。
(4)验收测试结果分析
对验收测试过程中记录的问题,进行逐个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决定验收是否通过和对本次验收测试进行评价。
(5)验收测试报告
根据测试结果编制验收测试报告,并提交给客户。
(6)交付
甲乙双方就合同中规定的交付件进行交付,并在验收单上签字,完成验收。
技术支持及售后服务
技术支持服务
(1)二十四小时技术支持
如果在服务期间对本估算系统有任何疑问,可以在365*24小时内拨打我们的全天服务热线,我们将及时地为您解答,并且将获得终身免费的技术支持及系统升级服务。
(2)电话跟踪式服务
在系统建设完成之后,我们将在一个月内回访两次,调查客户对现有网站的需求,是否有相关疑问,如有疑问我们根据情况上门解答及传授。
(3)登门式跟踪服务
在系统建设完成之后,我们公司将两个月登门拜访一次,传授如何管理系统能提高效果,没有效果当场找原因,对客户的疑问及时解答等。
(4)专业性操作辅助服务
在系统建设完成之后,如客户在操作系统中有较为专业的技术难题,我们辅助客户进行操作并完成。
(5)远程维护
系统部署完成后,由于服务器将部署在甲方的内部,对外使用防火墙以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对于紧急问题,我公司售后服务人员可与系统维护人员协调采用远程操作方式进行系统维护。
(6)系统速度提升服务
在系统建设完成之后,客户在维护期内对系统速度有任何质疑,我们将为客户解答,进行系统速度的提升。
(7)服务投诉
如对我们工作人员服务有疑问或不满意,方可拨打我们的投诉电话进行投诉,帮助我们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
免费系统维护服务
系统建设完毕后,在用户不改变模板及程序的情况下,我们将对所开发的系统进行一年免费更新、维护、修改服务。
培训计划
培训承诺
公司在系统完成并上线试运行后,培训东方电机有限公司选出的系统相关的操作人员。
培训目标
在系统试运行之前集中培训系统相关的操作人员,达到熟练使用系统;
培训地点
甲方确定
培训内容
系统操作及相关说明
现场培训
我公司除了试运行之前的系统全面培训外,如果发现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比较典型的问题时,可在甲方内部进行现场培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