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盟县公安局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坚持围绕中心、调整重心、凝聚民心,推进“1122”工程(即:1个委员会、1个体系、2个卡点、2个示范点)建设,推动形成了“党政领导、公安指导、社会联动、全民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走出了一条符合西盟实际的新路子。去年,在全省129个县(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中,西盟县上半年位列全省第一,全年位列全省第三。今年1-10月,全县刑事立案数同比下降34.6%,受理治安案件数同比下降18.1%,矛盾纠纷同比下降16.8%。
“1个脱贫委员会”建设,提升群众自治力
一是做实政策保障。西盟县出台《关于完善村民自治提升农户脱贫攻坚内生动力的指导意见》《关于在全县村民小组建立脱贫工作委员会的实施方案》,为脱贫攻坚和基层治理工作提供政策支撑。二是明确村民职责。完善村规民约,落实“勤劳致富,发展生产;诚信为本,清偿欠债;教育为先,培养子女;珍爱生命,缴纳保险;诚实守信,增收光荣;遵纪守法,远离违禁;爱国爱党,节俭向上;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干净整洁,家园美丽;热心公益,服从集体”等十项责任义务。三是激发村民动力。依托“脱委会”建设,形成激发内生动力的利益链结,对不履行责任义务、不遵守村规民约、不服从管理的,采取从村民补偿补贴中扣取处罚金、不安排项目扶持、取消集体经济分红、责令义务劳动整改纠正、村(组)诫勉榜通报公示、户插红(优)黄(劣)旗惩勉等方式进行激励、惩戒。四是壮大群防群治队伍。在全县366个村民小组均组建了“脱贫工作委员会”,在村“两委”领导下,由村民选举产生“五个委员”(主任、 生产委员、生活委员、治安委员、宣传委员),采取“5 N”模式,每位委员再分别联系10至30名户长,形成从县、乡(镇)、村(组)、农户到村民个体贯及延伸,“公安 全民”的共治共管共防成为常态。
“1个防控体系”建设,筑牢边境安全防线
一是充实基层组织,织密“人防网”。在全县7个乡镇均配综治维稳专职副书记,其中6个乡镇由公安机关副科级领导担任;按每公里不少于3人的标准,选聘护边员和边境管控专职辅警,并组建摩托车巡逻队;充分整合现有的护边员、界务员、禁毒专干力量,与各村组脱贫委的治安委员交叉融合。二是完善联防机制,织密“物防网”。在边境便道修建物理隔离栏,完成具备通车条件的便道全面物理封堵,严密“边境一线堵、县内二线查、出县三线截”“三线防控”策略,开展多层面堵截工作,采取“联控式、分控式、查缉式、协作式”“四式”堵截工作法,构建边境治安联管联控机制。三是强化科技运用,织密“技防网”。采取“专业力量 基层群众”“人力资源 科技手段”方式,利用QQ、微信等社交软件,采取“社区民警 脱委会委员”“1 X”模式,分区、分组构建工作群,“网对网”“键对键”图文、视频直观方式,实现了打击防范、管理服务、宣传提醒等“微警务”在全部村组落地。
“2个卡点”建设,打造全民守边固边格局
一是发动群众打造“帐篷式”卡点。发动群防群治力量480余人开展“千人红袖标”警民联防活动,整合信息员、护边员、界务员、禁毒专干及“脱委会”五员力量,在敏感节点、重点活动安保维稳期间,打起背包、搭起帐篷,参与守边固边工作。二是依靠群众打造“家庭式”卡点。推行“脱贫委 抵边农户”“两位一体”建设,采取“一个机制、一份补助、一套服装、一个袖标、一次培训、一场考评、一块牌匾”“七个一”工作法,将住房区位最优、户主意识最强的住户构建为“通道为主线、家庭为单位、户主为骨干、住房为卡点”的“边境家庭式卡点”,走出“一住户一卡点”全民控边新路子。
“2个示范点”建设,构建全民禁毒工作模式
一是开展无毒乡镇创建工程。在岳宋乡,抽调乡镇、边防站、民兵人员组成“收戒大队”,对村寨吸毒人员开展集中收戒工作。组建禁毒防艾宣讲团、劝导队、歌舞队3支队伍,开展汉、佤双语宣传,以健康的文体活动把村民的注意力从吸毒、酗酒等陋习上转移出来。由民警、禁毒志愿者、网格员、监护人或亲属组成的“五包一”“管帮教”小组,自主研发“西盟县戒毒人员社会化管控系统”,与戒毒人员一周一见面、半月一谈话,每年安排10万元用于戒毒人员技能培训、心理疏导,实现社区戒毒(康复)本土化。二是开展“校园守护”行动。在力所乡中心小学创推“学校为阵地,师生为纽带”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校园守护“十个一”具体措施,通过“学校为阵地、师生为纽带,小手拉大手、全民齐参与”方式,让学生影响家人、影响社会,通过学生的真诚覆盖社会、带动社会,增强全社会识毒、拒毒、防毒意识,构建全民禁毒新格局。目前,市委、市政府已在全市推广“十个一”措施。
(据西盟县公安局材料编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