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支出
按支出是否获得等价补偿(经济性质)来分类,财政支出可以分为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购买支出:包括用于维护维持政府部门正常运转所需的商品和劳务,即消费支出,如国防支出、行政支出;以及政府投资兴办各种实业所需的投资支出,如固定资产投资支出。
按照政府履行的职能不同,财政支出也可分为满足社会维持职能所需要的维持性支出、满足经济职能需要的经济性支出和满足社会保障职能需要的社会性支出。维持性支出: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国防和法律方面的支出。经济性支出: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农业投资支出和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等。社会性支出:主要用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社会服务支出。
因此,购买支出:包括所有维持性支出和大部分经济性支出以及部分社会性支出。
维持性支出:政府维持公共安全和宪法秩序而耗费的支出。包括国家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两部分内容。
国家管理支出(内容与特点、影响因素、效率分析)
国家管理支出:指政府为维持社会秩序和提供公共劳务(从事公共管理)而安排的支出,通常也称行政管理支出。具体来说,就是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费用支出。
国家管理支出的内容:1,按照支出部门的不同可分为行政支出、治安支出、国防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和外交支出等。2,按最终用途不同,国家管理支出可分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部分。其中人员经费包括工资、补贴和公务员福利费等;公用经费包括公务费、修缮费、购置费和业务费等。
国家管理支出的特点:1,提供的是纯公共商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2,消费性。国家管理支出是一种纯消费性开支,资金一旦投入,便不能收回,其支出结果只能引起社会物质产品的消耗和价值丧失,而不能实现价值的补偿和增值。因此,政府部门应尽力节约使用该类经费。3,低收入弹性(必需品)。理论上说,国家管理支出提供的是社会经济运行所必须的秩序,属于必需品。人们对他们的需求一般不随收入增长而相应增加。因此,如果其投入品价格一定,其支出增长速度不应超过经济增长率。4,连续性。国家管理支出是连续的,只要行政管理机关和国家权力机关存在,行使其职能,就需要连续不断的行政支出予以保证。而政府职能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行政机构的设置是根据政府履行其职能的实际需要并经过一定的法律或制度程序确立的,因此,国家管理支出在一定时期内也相对稳定。
影响国家管理支出的因素(政府职能、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即财政供养系数、经济发展、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外部监督体系)
一,政府职能的范围和相应的机构设置。行政管理支出是保证国家管理机关正常行使其职能所必须的费用,政府的职能范围和管理机构的数量直接决定了行政管理支出的多少。其中,人员数量变化是影响行政管理支出增减的直接因素。国家管理机构的膨胀,会带来编制的扩张,人员配置的增加,行政管理支出中“人头费”开支部分势必也会随之相应的增加。而且,机构和人员数量增加导致的人员经费增长,是行政管理支出中的刚性支出,在实际工作中也很难压缩。
二,社会经济的增长。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行政管理支出会不断的扩张,这是一个不为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财政规律。经济越发展,社会的财富总量越大,国民收入越多,可供财政分配的对象也就越多,财政收入的增加也就有了可能。在分配格局一定的条件下,经济的增长就会引起财政收入总量的增长,这就为包括行政管理支出在内的财政支出的扩张提供的可能和有利条件。其次,随着一国经济的增长,政府直接参与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积极采取各种干预措施,会带来经济职能的扩张,其结果会带来公共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相对比例的提高,行政管理支出也会增长。
三,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督体系。内部激励机制:是使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私人目标与社会目标一致化的利益诱导机制,如物质奖励制度、升迁制度等;内部约束机制:是防止私人目标与社会目标非一致化的利益处罚机制,如行政处罚、物质利益处罚等。显然,激励约束机制是建立在科学的内部考核体系基础之上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就能够提高行政工作效率,缩小行政支出的规模。所谓外部监督:是指行政管理部门以外的单位、团体和个人对行政部门的监察和督促。外部监督是一个体系,包括正式监督制度(法律和规定)和非正式监督制度(如新闻媒体监督、公民举报等)。加强监督的实质,就是增加政府行政过程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政治行政过程的委托代理成本。健全的监督体系对于降低行政部门的开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无疑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除以上因素外,一些客观因素的变化也可能影响一定年度内的行政经费的变动,如国家在经济制度转换时期,可能调整政府组织结构而引起的行政支出的变化;在国家面临突发事件时(如战争)通常会大力压缩行政开支;在通货膨胀引起价格上涨时期,可能使行政支出也出现相应增长。但这些客观因素对行政支出的影响大多表现在非常时期内,一旦国家形势趋于正常,这些因素的影响也将消退。
国家管理支出的控制:1,界定政府行政职能的范围,控制公共支出的范围(减少行政审批,多元治理)。2,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合理设置机构(大部制与信息共享——分工与协作);健全内部管理与公务员制度(岗位责任制与问责制);有效的外部监督(立法、司法、行政、媒体、受众)。3,改善支出管理。预算管理制度(透明化);支出方式改革(货币化——变公用经费为个人津贴)。
国家管理支出的效率分析
国家管理支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支出,又是非生产性支出和社会纯消费性支出,因而,在保证国家各级权力机构正常运转所需的费用开支的前提下,压缩或减少行政支出是政府首先考虑的问题。即通过压缩行政支出,建设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1,行政机构增加是行政支出增长的首要原因。公共商品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利益不可分性的本质,决定了公共商品的消耗与消费者的数量无关,而与政府提供的公共商品的品种、质量密切相关。如果政府增加的机构所提供的公共商品是社会需要的品种和质量,那么政府增加的这部分支出就是有效率的。相反就是低效率的或无效率的。因此,一般来说,公共机构越多,行政管理支出就越多。
2,行政管理支出的增加与行政机关人员增加存在正相关关系。行政机关人员增加会导致行政管理支出的增加,但政府部门所提供公共服务的数量并不一定与工作人员的数量呈正相关关系。此外,社会公众所需要的更重要的是公共服务的质量,而公共服务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技能,与人员多少不一定成正比。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政府工作人员会增进政府服务,但超过某一限度,则会导致行政效率下降。从实践来看,如果一个政府部门的职员过多,就会出现工作拖沓、推诿、内耗严重等现象,从而行政效率就会低下。
3,行政支出的增加存在“挤出效应”。适度的行政支出是社会必不可少的,它会增进社会的效率;但政府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将会把资金从市场经济活动中排斥出去,其结果是缩小了市场经济活动的规模,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行政支出过多,也会导致政府官僚主义,同时也会导致效率的下降;而政府的无效率必将导致整个社会的无序化,最终导致社会效率的低下。
国防支出
国防支出:是指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安全需要的经费支出。国防支出的目的在于加强国防建设,建立现代的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保障领土完整、安全和主权不受侵犯。
国防支出的内容:包括军队支出、后备役支出、国防科研事业费和防空经费等;从最终用途来看,它主要是直接用于军事建设的经费,包括人员经费、活动维持经费(主要是训练费用)和装备经费。
同国家管理支出相比,国防支出所提供的服务也具有纯公共商品属性和纯消费性。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需求的外生性与供给的内生性。理论上说,如果一国国防支出真正以防御为目的,决定其需求的因素主要是其国防安全风险的大小,即被侵略的概率和侵略力量的大小。对一国而言,显然,这是两个外生变量。而其他需求(包括公共需求和私人需求)往往与内生变量(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相有关。对国防服务的供给来说,主要受其国力、财力的制约(如果一个国家外生的国防需求大、供给小,就容易被侵略)。二,资本密集型。即现代国防服务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冷战时代结束后,加强国防建设并不是指军队的人员编制越大越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防装备投入显得日益重要。
国防支出的影响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经费使用效率、兵员制度等)
1,政治因素:包括国内政治因素和国际政治因素。由于国防支出主要是用于防御外敌,因而同国内政治似乎并无直接关系。但是,国内政局是否稳定,各地区之间是否协调,各民族之间是否团结,民众对政府的服务是否认可等,都会影响到国防支出的规模。至于国际局势对国防支出的影响则,是不言而喻的。如前所述,影响公众国防需求的因素是外生的,国防实际上是两国间或多国间的一种博弈行为,在这种双方或多方博弈均衡中,一方的行为取决于他方。政治因素主要决定一国的国防需求。
2,经济因素:国防支出是财政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形成的。因此,国防支出规模首先受国家财政状况的制约。通常情况下,国家财政状况越好,国防支出的规模也就可能越大。而国家财政的状况,最终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速度越快,效益越高,用于国防支出的资源就可以更多一些。这里有两个重要的指标,一是国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二是国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在比重一定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或财政支出的规模越大,国防支出的规模也就越大。经济因素主要决定一国的国防供给。
3,经费使用效率因素。国防服务虽不像私人商品那样可以进行直接的成本收益考察,但也是有效率可言的。私人商品的效率考核重点放在既定成本下的利润最大化,而国防服务的效率衡量则重点放在既定目标下的成本最小化。在国防的目标已定的情况下,经费使用的效率越高,国防支出的规模就可以越小,反之亦然。
4,兵员制度。一国政府在动员兵力时,可以采取完全自愿的方法,也可以采取强制性的办法。前者称为自愿兵役制,后者称为义务兵役制。两种不同的动员制度各有利弊。一般的讲,自愿兵役制可以给每个适龄公民以平等选择的机会,有助于实现官兵的报酬与其机会成本的均衡,也有利于提高官兵的军事素质和部队战斗力。义务兵役制可以有效的保证兵员供给,军事人员的薪金常常低于劳动力市场均衡时的工资水平,有助于减少直接的军事开支费用。但相应地,国家需要更多的承担他们退役后的基本生活保障,从而增加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从整体上看,理论界更倾向于选择前一种兵役制度。
5,此外一定时期的国防开支,还受物价水平、技术水平和地域因素的制约。就技术水平来说,它对国防支出的影响表现在:第一,现代国防服务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其发展受技术水平的制约。只有高新技术的发展才能为国防服务奠定现代化的基础。第二,国防需求的外生性决定了国防技术具有高度的排他性。因此,从根本上说,强大的国防是建立在一国自身技术现代化的基础之上。就地域因素来说,一般地,地域越是广大,国家用于保卫疆土的防卫性支出就越多。
国防支出的经济效应
国防支出除了要达到一国的政治、军事目的外,作为一项纯粹的公共商品,它还会对一国的经济产生特殊的“外部性”。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促进高新技术发展。一国的尖端技术水平都集中体现于军事装备上,高科技人才也都荟萃于军事科研领域。各国政府在军事科研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除了加强国防建设之外,还可以将军事科研中研发的高新技术运用于民用经济,转化为生产力,这可直接促进一国的民用领域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强国防的科技水平,受益的不仅仅是国防,更重要的是带动了一国民用科技的大力发展,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第二,增加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刺激经济发展。这一点在一国的经济通货紧缩时期尤为明显。国防支出属于政府的购买支出或消耗性支出范畴,在通货紧缩时期,政府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若增加国防支出的比重,政府购买的军事劳务、军事工程和武器等会相应的增加,这会促进相应生产资料价格的回升;在价格链的作用下,进而使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价格全面上扬,从而拉动社会总需求,有助于利用原有的生产能力和扩展新的生产能力,增加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和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这就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是要注意的是,在经济萧条时期,也不宜大幅增加国防支出的比例,否则会挤占民间投资,从而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国防增加的比重应以不致使公司产生结构比例失调为原则,其规模的扩张与收缩,要受财政收支平衡状况、资源特别是闲置资源等若干条件的限制。
第三,国防支出结构的调整变化对一国经济结构有重要影响。军工生产虽然不属于一般生产资料的生产,也不属于一般个人生活资料的生产,但其生产除需要大量的专用设备外,还需要大量的通用生产设备。国防支出结构的调整以及军工生产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军工生产与民用产业之间以及各自内部结构的变化,进而引起投资结构、就业结构、公共商品与私人商品结构以及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
国防支出的控制与管理
国防支出的控制,包括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两个方面
一,宏观控制:是指预算控制,即控制国防预算的总体规模。最重要的是战略上“上兵伐谋”(孙子兵法)
1,防御战略(穷兵黩武不可持续,汉武帝)、威慑战略(不战而屈人之兵);
2,军民结合(军事科技转化为民用经济,军队人员救灾、防疫等)、平战结合(国防设施在和平时期也可民用)、软硬结合(软实力和硬实力,先讲道理,再讲物理);
3,兵种结构、装备结构、人员结构(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二,微观控制:是指国防支出的经费管理。包括经费管理、物资管理和项目管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