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IM技术应用原因
1、本项目BIM技术应用主要在施工阶段,由于项目在南通是重点工程,对工期要求紧、质量要求高、安全风险降到最低,通过三维模型数据接口集成土建、钢构、机电、幕墙等多个专业BIM模型,并以BIM集成模型为载体,将施工过程中的进度、合同、成本、工艺、质量、安全、图纸、材料、劳动力等信息集成到同一平台,利用BIM模型的形象直观、可计算分析的特性,为施工过程中的进度管理、现场协调、合同成本管理、材料管理等关键过程及时提供准确的构件几何位置、工程量、资源量、计划时间等,帮助项目人员进行有效决策和精细管理,减少施工变更,缩短项目工期、控制项目成本、提升质量。
2、本项目地下室建筑面积为39230㎡。工期要在60天内地下室封顶,6#楼牵涉劲型钢柱,箱型钢结构柱和现浇混凝土梁钢筋的搭接精度要求高,施工质量要求高,若问题得不到解决,会影响到整个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利用钢结构Tekla建模,把问题解决在钢结构安装前。同时底板施工遇到67个集水井或电梯井碰到下柱墩基础问题,基坑底板下沉底板厚度,同时有45度斜度,底板放线难度大,利用BIM建模可视化交底解决施工难题,保证了项目有序进行。
3、地下室机电安装体量大,施工时候常会遇到各种管线打架的问题,造成工期延误,施工返工,材料浪费等,针对于此,利用Revit MEP建立的BIM模型,尽量避免返工出现,仅地下室阶段,解决管道不满足净高问题195处,管道碰撞问题505处,保障了施工的质量和进度。
4、本工程地上2层以上开始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单体预制率达到50%以上,构件的类型包括:预制梁、预制叠合楼板、装配式墙板及预制楼梯等,最大构件重量5.76T。预制装配式构件一旦浇筑完成,返工较难,为了避免各专业对装配式构件的影响。采用BIM模型,模拟构件的拼装,减少安装时的冲突。把各专业如土建、钢构、机电、幕墙以及脚手架预埋件等对装配式构件的影响,统一集中在BIM模型中,对装配式构件进行二次设计和加工,保证装配式构件一次成型,避免返工。
5、现场地下室施工阶段,场地狭小,为了避免上部主体结构施工时候,不可避免拆除地下室阶段的临时设施,采用BIM场布软件,对各阶段的场地布置进行模拟,尽量满足各阶段的施工需要,把场布布置尽量合理化,控制造价,避免浪费。
二、BIM模型介绍
1、通过相应的BIM应用软件,在模型创建过程中执行建模人自检和团队成员互检的检查制度,确保BIM模型与施工图纸、项目实体的吻合,模型精度>LOD400。待施工结束后,交付及备案模型精度>LOD450。
2、统一的建模标准,因单体多且地下室都是独立图纸,所以构件命名采用(楼栋-楼层-构件名称),方便工程量统计,并且机电专业通过过滤器各个系统不同颜色。
三、BIM技术应用情况说明
1、辅助图纸会审
BIM模型的创建过程,是建筑工程模拟建造的过程,也是图纸的梳理过程,按照设计图快速建立模型,及时发现设计图纸问题,并第一时间反馈给甲方、设计院进行修改,提高多方沟通效率,并签字确认图纸会审材料作为施工依据,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要求。
2、3D可视化技术交底
利用BIM技术,对预留部分高度进行控制,对装配式楼梯进行可视化交底。
3、砌体排布
通过BIM技术进行排砖处理,可以预先知道材料的用料,砖的排布,能有效的节约成本,提高时效。现场按照提前设计好的方案进行施工,节约材料约5%。
4、钢结构深化设计
通过BIM技术对钢结构节点进行处理,对预留孔洞进行深化设计,保证吊装后,螺栓与预留孔洞完美结合。现场按照BIM深化设计进行施工,吊装速度增快,成品效果较原始技术有所提升。
5、装配式结构深化设计
6、机电BIM解决碰撞
将机电设备管线进行三维建模,采用BIM技术中可视化模型及碰撞检测功能,可直观地发现管线综合中的问题,及时调整,提高了机电安装的一次成功率。
7、管线综合优化设计
对消防水泵房管道路由进行重新设计,解决由于原图纸设计考虑不周全,消防泵房空间狭窄,不便于以后操作人员使用,以及原设计管道走向不够人性化,保证在后续施工中消除返工,节约管件,便于维修等。
8、施工场地总体策划
9、BIM 智慧工地
平台主要包括项目概况、生产进度、构件跟踪、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分析、项目资料、系统设置、大屏显示九个主要应用模块,自动汇集项目现场真实数据,形成工地数据中心,满足项目对工地现场真实、实时数据的应用需求。
平台集中展现、分析、预警,实现对项目情况的动态监控和高效管理。使用手机APP随时随地了解项目的情况,提高管理效率。平台自动汇集项目现场真实数据,减少重复录入工作,形成工地数据中心,并服务于项目管理应用、企业信息化系统,满足施工企业、项目对工地现场真实、实时数据的应用需求。
四、总结
1、可视化技术节约与各方协调联络的时间45天。
2、节约材料的价值576万元。
3、缩短工期90天。
4、节省的建造费用总额1116万元。
完整资料领取方法
声明:部分资料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提示: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或原版权所有者不同意转载,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立即删除。
近期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