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和关键。脱贫攻坚以来,汉阴县累计投入财政资金51亿元,形成扶贫(衔接)项目资产25.4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3.5亿元,公益性资产13.7亿元,到户类资产8.2亿元,如何管好用活这批扶贫(衔接)项目资产,事关农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近年来,汉阴县紧紧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创新推行加入一个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一项长效特色产业、扶持一笔产业奖补资金的“三个一”产业发展模式,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把贫困群众牢牢镶嵌到产业链和利益分配环节中,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产业短小散、覆盖不到位、带贫效果不明显、缺乏持续性和适度规模的中长期主导产业等突出问题,走出一条产业发展与带贫益贫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汉阴县成立“三个一”产业专业合作社137个,入社群众达1.4万余户,累计入社资金8400余万元,基本实现在册脱贫户全覆盖。发展产业基地8.1万亩,其中:种植茶叶3.5万亩、蚕桑1.1万亩、猕猴桃0.9万亩、林果1.4万亩、中药材及其他1.2万亩。为持续巩固“三个一”产业基础,破解部分项目资产管理职责不清、想管管不住、可管可不管的问题,精准落实乡村振兴联农带农机制,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汉阴探索项目资产管理机制,实现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公益性资产高效运转,到户类资产持续发挥效益,为乡村振兴全面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信息化管理明晰所有权
“一项一卡”摸家底、算总账。根据资金来源和实施单位,界定项目资产所有权。各镇和涉关部门按照建设内容、资金性质、资产类别、管护移交等20多项要素,对6类扶贫(衔接)项目资金形成的资产登记建账和信息上卡,汇总生成县、镇、村三级的经营性、公益性、到户类3类资产管理卡片2852份,做到分级分类、应纳尽纳、统一管理。
“一码一网”核准确、建台账。将项目资产逐项进行条码化管理,使每一项扶贫(衔接)项目资产生成唯一二维码,确保“一产一码”,通过扫码便知项目资产信息,形成资产确权、登记、移交、使用工作闭环。
“一镇一训”强督导、防错账。县财政、乡村振兴联合组建常态化督导组,逐镇培训、轮回指导、督查销号,通过采取财政与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与各镇各涉关部门、财政与各镇各涉关部门3轮对账,录入全国防返贫系统资产管理模块和财政系统项目资金台账,做到资金、项目和资产“三统一”,有效防止资产信息“错、漏、重”问题。
市场化运营放活经营权
“四个一”管好公益性资产。实行“组建一支队伍、安排一笔资金、制定一套标准、开展一次考核”的“四个一”公益性资产管护模式,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形式组建一支管护队伍;县财政每年安排一笔扶贫(衔接)项目资产专项管护经费;县公产经办中心和行业主管部门分类制定一套管护标准;将资产管理纳入县对各镇和涉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如在饮水安全设施管护领域,按照“保本微利”原则,通过量化赋权改革,探索形成规范化建设、科学化提质、市场化管理、智慧化运维的“智慧水务”管理模式,有效破解投入不足、管理不善、运转不畅难题,全县自来水普及率达99.3%,水质合格率100%,成功创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混合制运营经营性资产。一方面实行企业带镇村。率先在试点村成立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县、镇、村通过项目资金、硬件设施、土地资源和气调库、民宿、桃园等经营性资产作为资本注入,明确三级占股比例,将村级产业管护、景区改造、垃圾清运等事项全部移交公司管理,实行经营性资产村级集体经济市场化运作,如汉阴县盘龙试点村已成功融入安康“三日游”经典旅游线路,连续举办两届桃花旅游周活动及红桃采摘节,吸引周边游客游玩,累计接待各地游客超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25万元。
推行联合社运营。在各镇成立扶贫(衔接)项目资产后续管理联合社,由联合社牵头、各村配合,将本镇范围内形成的扶贫(衔接)项目资产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变“散”为“强”构建产业联盟,化“单”为“团”实行资源共享,搭建协作“大平台”,按占股比例分配收益。如汉阴县观音河镇六个村以猕猴桃为优势特色产业,该镇成立猕猴桃产业联合社。由联合社牵头,利用线上电商平台和线下销售渠道,仅2021年该镇义兴村、中坪村两个先行试点村共有170余亩猕猴桃挂果采摘9万斤、产值70万元。
“支部联建”强化管理队伍
共推联建覆盖。通过大联小、强联弱、川联山、近联远,159个村社区、90个企业、56个县直机关党组织,建立15个区域化党组织,其他228个党组织通过村村、村企、城乡等联建方式结成114个联建对子,发挥联建机关支部党建优势和企业党组织带头发展优势,与村社区共建组织、共带队伍、共育人才、共谋发展。
共建先进支部。围绕村级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完善定期联席会议、干部互派挂职、区域集中培训和联建联动考核等五项运行制度,开展联建活动520场次,培育村级后备力量560名,建成省、市级标准化规范化示范党支部24个、省级“五星级”党组织五个,党组织组织力显著提升。
共谋长远发展。聚焦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目标,着眼未来五年至15年选优派强“生力军”,汉阴县抓住镇村换届契机,镇级提拔重用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占比达98%,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41岁,实现镇村带头人思想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目标。
“资源联享”推动互利共赢
盘活发展资源。通过租赁、联营、参股等方式,推动联建各方土地、林地和信息、人才、项目资产等生产资源跨地域、跨行业整合,累计盘活土地12.7万亩、资金8660万元、381名农机专家一线服务,实现资源联享联用,推动资源增值提效。
筑巢引才赋能。与江苏省农科院签订人才合作框架协议,与中国农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行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建立人才战略合作关系,引进17名高端人才,回引32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确定23个返乡创业项目,以“人才 项目 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共享发展成果。建立股份化、协作化、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将集体收益与群众利益紧密捆绑,促推村集体和农民群众同增收、共致富。全县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清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01元,获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杆县”“2021年度中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等荣誉。
“产业联盟”做强富民产业
做强同质联营。以“党支部 产业联合社 分社”等方式,推动龙头企业、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等组建同类型产业联盟60个,新组建主导产业协会10个,村级经济合作组织141个,实行规划布局、生产服务、技术指导、包装销售、风险管控“五统一”,推动富硒食品、特色果蔬、农旅康养等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
做强异业联动。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跟进到哪里。组建产业党组织,跟进产业发展和产业链延伸,细分联建各方发展要素,推进不同产业种类、不同市场主体之间,通过合同、协议、订单等关系,错位发展种养增殖、生产加工、市场销售、物流运输等发展环节,加速优势企业、优势人才、优势资源跨行业整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联盟产业优势互补、各展所长。全县组建区域性不同类型产业联盟13个、原料基地30余个、生产加工车间87个。
做强龙头联带。以联建党组织为核心,发挥主体企业、产业园区的市场竞争优势,带动联盟成员生产资料采购、生产加工、质量管控、市场销售,与大型商超、电商平台建立稳定购销关系,提升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全县培育市级航母园区和现代农业园区42个,新发展蚕桑、茶叶、果蔬等特色产业6.89万亩,全县基本形成“南茶北果川道园”产业发展格局。
(作者为汉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