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重庆酷热难耐,重庆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杨栋华却没有休假,和团队成员在实验室忙碌着。这两天正是其项目一个关键的验证点。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从重庆市科技局获悉,2019年以来,该局逐步扩大对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的改革试点工作范围,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创新空间,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今年将对所有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行“包干制”。这样一来,科研人员的主动性更强,积极性更高了。
项目实施全包干 科研自主性更强
长期以来,我国科研项目经费使用采取预算制,即科研经费要按照预算要求来使用。
2019年,重庆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科研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在11个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市级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即经费用途包干、经费使用包干、项目实施包干。其中明确经费支出不设科目限制和具体比例限制,与项目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支出据实开支,实行项目负责人签字报销制,并且在项目考核指标不降低的前提下,项目负责人可以自主调整项目技术路线、实施方案以及项目组成员。
“以前申请科研项目要经费预算,如果后期要调整就要申请再层层审批。往往审批下来,实验的关键节点也过了。”杨栋华说,现在汽车、航空领域材料轻量化是热点,但如何让这些不同的材料焊接更牢固可靠是一大难点,也是他正在关注研究的领域。去年这一研究申请到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研究进展非常顺利,目前正在进行一种新材料的关键验证。实施了“包干制”,实验中要进行技术路线的调整、实验材料的购买团队自己就能决定,不用再走调整预算流程。
“‘包干制’不仅解决了‘买醋的钱不能打酱油’的情况,还让科研经费更能用在‘刀刃’上。”重庆理工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冯晋说,学校还实施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使用“包干制”,设立了横向科研项目的结余经费“个人发展基金账户”,如合同中没有约定的,项目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将结余经费转入个人横向结余经费账户中,并由其统筹“包干”用于科研项目的后续研究。
2021年度重庆市科技局进一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对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博士后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均实行项目经费“包干制”,涉及立项项目1505项。
重庆市科技局基础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改革,一定程度解决了科学研究路径不确定性和经费管理具体化之间的矛盾,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支配权,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如重庆交通大学2020年上半年实施“包干制”后,校内各类纵向项目申报数量提高了约8%。
简化管理报销流程 为科研人员减负
“以前一到结题季,至少要提前两三个月做准备。”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张洪说,在准备的材料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要准备财务报销的各种票据,如果有预算调整,就需要写说明到科研处申请调整,再找学校领导签字,“时间就消磨在这一来二去中”。
围绕解决“报销繁”问题,重庆市强化项目负责人责任制,赋予项目负责人经费支配权,实行项目负责人签字报销制,项目结题前项目经费决算表报项目单位职能部门备案管理。试点单位按照改革精神,进一步简化报销审批流程,为科研人员切实减负。如重庆交通大学通过流程优化和信息化建设,显著减少了科研人员对于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技术方案调整等一系列问题的报批流程。重庆理工大学全面实行网络电子化报账流程,科研人员通过网上财务系统提交相关报账材料,经财务处审核通过后,打印纸质报账材料即可,大大减轻了科研人员“跑财务”负担。
重庆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的同时,他们将科研伦理、作风学风、经费使用等纳入科研诚信管理,通过发挥监督和诚信建设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本报记者 雍 黎)
来源: 科技日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